在年,一位日本女性受邀到TED进行了,一个“关于她成功被哈佛大学录取”八分钟的演讲,这位女性的名字叫吉田穗波。
吉田穗波是一名妇产科医生,每天工作之余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女儿,妥妥就是一个大忙人。但在吉田穗波心中一直有一个留学梦,所以,她在兼顾工作、家庭的同时申请哈佛大学。从开始行动到被哈佛大学录取,她仅用了半年时间。
一个职场妈妈在围着工作、家庭转的同时还可以取得这样的好成绩,这让人不禁赞叹。然而,这世上似乎总有像吉田穗波这样的人,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超级容易的事情,好像他们只要愿意学,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与此同时,这世上有另外一群人,他们和吉田穗波一样刻苦,愿意为学习付出时间、精力,可是却很少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究竟是什么原因,一部分人学习起来犹如开挂,轻轻松松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另一部分人辛辛苦苦却没有结果呢?真的是因为智商的差别吗?如果不是,到底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呢?或者说有什么方法让人产生学习的动力呢?听完这本书,你就可以找到答案。
本书由亨利·罗迪格,马克·麦克丹尼尔和彼得·布朗合著而成。有意思的是,彼得·布朗是一名职业作家,擅长科幻类的写作;而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尔则是同行,都是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心理系教授,主要研究学习和记忆。从职业上来看,彼得·布朗和另外两位作者是八竿子打不到边。但是由于亨利·罗迪格的团队在写作的时候,还进行了十年的关于人类认知规律的研究,就这样把三个人联结到了一起。三个人一起基于亨利·罗迪格团队的研究成果,合力写成了《认知天性》这本书。
我们将根据内容的逻辑性,从三个角度解读这本书。首先是学习的误区。我们从学习的误区入手,了解人们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其次是学习的方法。通过检索法、多样化练习、穿插学习等各种方法,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是学习的目标。从自我成长的角度入手,明确自己学习目的,从而让自己产生学习的动力。
关于学习的误区,我们要了解,第一种误区是,人们认为时间越集中,人的专注度就越高;第二种误区是,复习的次数越多,学习效果越好;第三种误区是,掌握的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
我们了解了主要的学习误区,也要懂得运用得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第一种学习方法是检索式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就是通过检索的方式,回忆已经学到的内容;第二种学习方法是“找麻烦”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方式以及穿插科目式的方式激活大脑,让大脑不至于停滞思考。第三种学习方法是“间隔法”。这种方法则是要每个学员在学到新知识后,间隔一段时间回顾,以巩固知识点。
最后,我们明白到学习目的越明确,学习动力就越足。不同的阶段,学习的目标不尽相同。初级的学习目标是学会知识,提升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中级的学习目标是打破局限,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高级的学习目标,是终身成长,不断进行认知突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