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展節猶展轡、放轡
撫騑服而展節,即臨沂之舊城。——三國魏曹丕《出婦賦》
《全魏晉賦校注》(吉林文史出版社,年)釋“展節”為“揚鞭啟程”,誤。展、舒同義,“展節”與“舒節”同義。“撫騑服而展節”乃是反用宋玉《九辯》“攬騑轡而下節兮”,“展節”又是“下節”反義。“展節”猶“展轡”。東漢陳琳《止欲賦》:“展余轡以言歸。”
另,“放”與舒、展亦同義,“展節”猶“放轡”。
王逸《九思·傷時》:“放余轡兮策駟,忽飆騰兮浮雲。”
今大晉平治四海,勞心務于擢賢,誠是英俊展節之秋也。——《三國志·吳志·歸命侯傳》注引《江表傳》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降晉時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勸群臣說“誠是英俊展節之秋也”。若不會通文獻,這個“展節”要解釋對並不容易,卻未見有《三國志》注本於此加注。《資治通鑒·晉紀》沿用了這句話,果見今人望文生訓譯作“顯露氣節”、“施展其氣節操守”之類,也不看看語境——這是勸人投降“變節”時能說的話嗎?這個“展節”除了放到“節”字駕馭術語系統中去理解外,還可以通過前後文本來確定其義。孫皓這句話其實脫胎於《史記》李斯出山之言。名句為後人所仿效。《史記·李斯列傳》:“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
東漢馮衍《遺田邑書》:“今三王背叛,赤眉危國,天下螘動,社稷顛隕,是忠臣立功之日,志士馳馬之秋也。”
唐李嶠《攀龍臺碑》:“然草創經綸之際,聖賢馳騖之秋,騰而馭風云,叱咤而成功業。”
唐《爲蕭復讓宰相第三表》:“是明王宵旰之日,賢哲馳騖之秋。”
觀“馳騖”、“馳馬”即知“展節”之義。以“展節”代“馳騖”,正猶東方朔以“抑節”對“馳騖”(見拙文《〈漢書〉“折節於三代”校正》)。孫皓勸群臣“展節”是讓他們投降之後盡顯才華以實現個人的成功。君臣俱降,哪還與“節操”有半點關係。
《文心雕龍·論說》:“至漢定秦楚,辨士弭節。”
“辨士弭節”也可反證“英俊展節”之義。
孫皓此人殘忍好殺,手上還沾著訓詁家的血,《國語注》的作者韋昭就死在他的屠刀下,不過文采和書法卻都不錯。這“展節”二字用得既繼承又發展,清新脫俗,就是難為後世讀者了。8.緩節猶緩轡
東漢馬融:“《廣成頌》爾乃藐觀高蹈,改乘回轅……然後緩節舒容,裴回安步。”
南朝齊王融《皇太子哀策文》:“車結軫於雕轂,馬緩節於金蘇。”
“緩節”猶“緩轡”。晉阮籍《大人先生傳》:“令緩轡而縱策,遂風起而雲翔。”
南朝宋謝靈運《撰征賦》:“緩轡待機,追奔躡跡。”
《三國志·蜀志·郤正傳》:“盍亦綏衡緩轡,回軌易塗。”
《魏書·苻堅傳》:“令將士周旋,僕與君公緩轡而觀之,不亦美也?”
唐薛用弱《集异記·于凝》:“時孟夏,麥野韶潤,緩轡而行,遙見道左,嘉木美蔭,因就焉。”
舒、緩同義,“緩節”卻與“舒節”反義,這是為何?操轡以馭馬,減速須拉緊,加速須放鬆。上文之弭節、斂節、舒節、展節等焦點在轡、在手段;下文之緩節、急節、促節、騁節等焦點在馬、在目的。用“轡”字同理,前者“轡”為實指,後者“轡”已是代指車馬。《漢語大詞典》釋為“謂放鬆韁繩,騎馬緩行”,誤,混淆了手段與目的,“緩”的是馬而不是韁繩。9.急節猶急轡
然日不我與,曜靈急節,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思欲抑六龍之首,頓羲和之轡。——《文選·曹植〈與吳季重書〉》
呂延濟注:“急節,謂遷移速也。”《漢語大詞典》據之為立義項?“謂急速遷移”。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高步瀛《魏晉文舉要》取“鞭策說”、趙幼文《曹植集校注》取“節奏說”來解釋其來源,皆非是。“曜靈急節,面有逸景之速”可與晉孫綽《三月三日蘭亭詩序》“耀靈縱轡,急景西邁”對讀,皆祖《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之太陽車母題,後句“頓羲和之轡”是其證。《詩·小雅·車舝》“四牡騑騑,六轡如琴”鄭玄箋:“其御群臣,使之有禮,如御四馬騑騑然。持其教令,使之調均,亦如六轡緩急有和也。”東漢李尢《轡銘》:“轡御在手,急緩必時。”馬行緩急端由轡之操控。與緩節、緩轡對應的自然是急節、急轡。《淮南子·繆稱》:“故急轡數策者,非千里之御也。”
《呂氏春秋·當染》“罰雖重,刑雖嚴,何益?”高誘注引《淮南記》:“急轡利錣非千里之御也。”
《韓詩外傳》卷一:“故急轡銜者,非千里之御也。”
《說苑·*理》:“急轡銜者,非千里御也。”
《抱朴子外篇·用刑》:“夫繁策急轡,非造父之御。”
《抱朴子外篇·審舉》:“夫急轡繁策,伯樂所不爲。”
10.促節猶促轡
於是乘輿弭節徘徊,翱翔往來,睨部曲之進退,覽將帥之變態。然後侵淫促節,儵敻遠去。——西漢司馬相如《上林賦》
郭璞注:“言疾驅也。”《漢語大詞典》釋為“加快速度”,未發其所以然。觀《上林賦》句可知“促節”是“弭節”的反義詞。東漢應瑒《慜驥賦》:“瞻前軌而促節兮,顧後乘而踟躕。”
東漢傅毅《七激》:“踐路促節,機登飆驅。前不可先,後不可追。踰埃絕影,倏忽若飛。”
三國魏曹丕《校獵賦》:“鑾輿促節,騁轡迴翔。”
晉陸機《與弟清河雲詩十章》其六:“六龍促節,逝不我待。”
“促節”猶“促轡”。《抱朴子外篇·詰鮑》:“促轡銜鑣,非馬之性。”
南朝梁陶弘景《真誥》:“駕景遊賢良,促轡東圃下。”
晉皇甫謐《釋勸論》:“若其羲和促轡,大火西頹,臨川恨晚,將復何階!”
唐范攄《雲溪友議》卷下:“遂促轡而前,驛將奔騎而送。”
《漢語大詞典》釋為“謂拉緊韁繩,催馬速行”,殊誤,也是把“轡”當成了實指。拉緊韁繩,馬只會減速、停步。11.竦節猶竦轡/聳轡
騁飛龍之驂駕,歷八極而回周。遂竦節而響應,勿輕舉以神浮。遵霓霧之掩蕩,登云涂以凌厲。——東漢班彪《覽海賦》
《全漢賦校注》(高等教育出版社,年)釋此“節”為“符節”,誤。“竦節”猶“竦轡”。南朝宋鮑照《詠史》:“仕子彯華纓,遊客竦輕轡。”
南朝梁柳憕《賦體》:“飛轡竦兮不停陰,徂川逝兮無暫舍。”
唐駱賓王《對策文三道》:“瀛洲羽客,竦鶴轡而輕舉。”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録》:“縱心空洞津,竦轡策朱軿。”
《唐故蒲州猗氏縣令隴西李府君墓誌銘》:“竦轡方驅,大輿脱輻。”
《太平廣記》卷一五四引唐溫畬《續定命錄·李顧言》:“顧言竦轡而東,見省東南北街中,有一人挈小囊,以烏紗蒙首北去。”
“竦節”、“竦轡”或許是脫胎於《楚辭·王褒〈九懷·昭世〉》:“馳六蛟兮上征,竦余駕兮入冥。”“竦轡”更常書作“聳轡”。《漢語大詞典》收而失收。南朝宋謝惠連《七月七日夜詠牛女》:“弄杼不成藻,聳轡騖前蹤。”
南朝梁沈約《內典序》:“瞻毗耶而聳轡,望波斯而迴軫。”
唐王勃《上明員外啟》:“側聞金烏聳轡,俯圓燧而抽光。”
唐王勃《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寶騎銀鞍,指珍臺而聳轡。”
敦煌《降魔變文》:“太子國中第二貴,出入百司須准擬,因何從騎不過十,聳轡途程來至此?”
“聳轡”與前文提及的“縱轡”形音義皆近。12.騁節猶騁轡
逮至旻秋既逝,司寒騁節。——晉傅咸《神泉賦》
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王、徐、應、劉,望路而爭驅。——《文心雕龍·明詩》
因利騁節,情采自凝;枉轡學步,力止壽陵。——《文心雕龍·定勢》
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注》(齊魯書社,年)云:“節:一定的度數。”詹鍈《文心雕龍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年)云:“節,是節制,指揮。”王志斌《文心雕龍譯注(全本全註全譯)》(中華書局年)譯“騁節”為“有節奏地馳騁”。說皆非是。節、轡互文。“騁節”猶“騁轡”。三國魏曹丕《校獵賦》:“鑾輿促節,騁轡迴翔。”
三國魏曹植《遊仙詩》:“翺翔九天上,騁轡遠行遊。”
三國魏應璩《與劉文達書》:“不能與足下齊鑣騁轡,爭千里之表也。”
北魏孝文帝《吊殷比干墓文》:“尋流沙而騁轡兮,曁陽周以緤駕。”
13.迴節猶迴轡、迴靶、迴鑣
歡極樂殫,迴節而旋。此亦田游之壯觀。——《文選·張協〈七命〉》
李善注:“鄭玄《周禮注》曰:節,信也。行者所執之信也。”引證失當,打獵扯不上“行者所執之信”。《漢語大詞典》據此孤例釋爲“持節返回”自然也是錯誤的。與“迴節而旋”相似的結構有“迴車而還”(司馬相如《子虛賦》)、“迴輿而旋”(《孔叢子·記問》、《後漢書·張禹傳》)、“弭節而旋”(《後漢書·東平王蒼傳》)、“攬轡而旋驅”(晉摯虞《思遊賦》),參之即可心知其意。“迴節”猶“迴轡”、“迴靶”、“迴鑣”。晉支遁《詠懷詩》其五:“迴轡攬大道,長揖駕紫煙。”
南朝齊謝朓《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代人應詔》詩之三:“長壽察書,龍樓迴轡。重道上庠,行遵儒肆。”
北周庾信《雍夏》:“禮將畢,樂將闌。迴日轡,動天關。”
《文選·左思〈吳都賦〉》:“迴靶乎行邪睨,觀魚乎三江。”劉逵注:“靶,轡革也。”李周翰注:“靶,馬轡也。言游獵窮於天地之間,將迴轡乎行視之處。”
南朝陳江總《羣臣請陳武帝懺文》:“玉鑾迴鑣,金門洞啟。”
14.六節猶六轡
掌贊正良馬,而齊其飲食,簡其六節。掌駕說之頒,辨四時之居治,以聽馭夫。——《周禮·夏官·趣馬》
鄭玄注:“簡,差也。節猶量也。差擇王馬以爲六等。”賈公彥疏云:“即上種、戎、齊、道、田、駑是也。”孫詒讓正義引王應電“六節,謂行止進退馳驟之節”謂《吳子·治兵》“習其馳逐,閑其進止,人馬相親,然後可使”即簡六節之事。《漢語大詞典》取後說為立義項?“謂馬之行止進退馳驟的節度”。然徵之以《周禮·夏官》本文則二說皆非是。“差擇王馬以爲六等”是“校人”的職司——“校人掌王馬之*,辨六馬之屬”;而訓練乘馬是“馭夫”的職司——“馭夫嘗馭貳車、從車、使車,分公馬而駕治之”,孫詒讓正義:“駕治者,是調習之也”。二事皆非“趣馬”所能越俎。今按:簡者,檢視、查驗之義。《周禮·春官·大宗伯》:“大田之禮,簡眾也。”
《管子·立*》:“行鄉里,視宮室,觀樹蓺,簡六畜,以時鈞修焉。”
《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願下相工,簡其可否。”
六節,即六轡。《詩·秦風·小戎》:“四牡孔阜,六轡在手。”孔穎達疏:“四馬八轡,而經傳皆言六轡,明有二轡當繫之。馬之有轡者,所以制馬之左右,令之隨逐人意。驂馬欲入,則偪於脅驅,內轡不須牽挽,故知納者,納驂內轡繫於軾前,其繫之處以白金為觼也。”
《詩·秦風·駟驖》:“駟驖孔阜,六轡在手。”鄭玄箋:“四馬六轡,六轡在手,言馬之良也。”
是“良馬”非僅指馬身,還包括裝備的完善。《孔叢子·嘉言》:“馬奔車覆.六轡不禁。”
《吳子·治兵》:“車騎之具,鞍勒銜轡,必令完堅。”
《鹽鐵論·刑德》:“故轡銜不飭,雖王良不能以致遠。”
枚乘《七發》:“羈堅轡,附易路。”
轡不完堅危及安全。造父因收器,輟而寄載之,援其子之乘,乃始檢轡,持筴未之用也,而馬咸騖矣。——《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檢轡,正猶“簡其六節”,是駕車必需的準備。照顧飲食,檢查馬具,為馭夫做好後勤保障,這就是趣馬“贊正良馬”的職司了。15.端節猶正轡、整轡
端余節而飛旃兮,縱心慮乎荒裔。釋前者而弗脩兮,馳蒙間而遠逌。——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
“端,正也”為常訓,“端節”猶“正轡”、“整轡”。校正馬具,才能發車。“正轡”、“整轡”也漸成了駕車出發的代名詞。《說苑·善說》:“子當御,正子之轡銜耳,子今不正轡銜,使馬卒然驚,妄轢道中行人,必逢大敵。”
晉成公綏《天地賦》:“望舒彌節于九道,羲和正轡于中黃。”
東漢禰衡《鸚鵡賦》:“若迺少昊司辰,蓐收整轡。”
晉潘岳《北芒送别王世胄》:“朱鑣既揚,四轡既整。駕言餞行,告離芒嶺。”
晉阮籍《清思賦》:“望舒整轡,素風來征。”
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整轡高衢,驤首天路。”
16.御節猶御轡
當祝融之御節,熾朱明之隆暑。——晉潘岳《狹室賦》
祝融御節,火正緝熙。——晉陸雲《征西大將軍京陵王公會射堂皇太子見命作》之六
祝融將御節,炎帝啟朱明。——唐黎逢《夏首猶清和》
《漢語大詞典》釋為“主掌季節”,意思上不能說不對,但這其實是個比喻義,“御節”猶“御轡”。晉李顒《悲四時賦》:“悲炎節之赫羲,覽祝融之御轡。”
觀此句即知。北周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陸逞神道碑》:“六龍御轡,取定鸞和之節。”
南朝梁沈約《齊明帝謚議》:“御轡不迷,寧藉聽於襄野。”
唐馮道《論安不忘危狀》:“過井陘之險,懼馬蹶失,不敢怠於御轡。”
“御節”、“御轡”本身就是駕馭馬車之義。車馬不但是交通工具,也是身份的象征。《抱朴子外篇·道義》云:皂隸之巷,不能紆金根之軒,布衣之門,不能動六轡之駕,同爲人類,而尊卑兩絕,況於天神。自《離騷》而下,文學作品中各路天神都是有車一族。日升月落是日神、月神車馬奔馳的結果,寒來暑往也是四季之神驅車所致。羲和、望舒、蓐收、司寒……皆有馳馭之象,與“節”、“轡”的合作前文已多有其例,不贅。祝融亦莫能外。
晉郭璞《山海經圖贊·海外南經》:“祝融火神,雲駕龍驂,氣御朱明,正陽是含。”
南朝梁丘遲《還林賦》:“太皥弭節,祝融聳駕。”
太皥為春神,祝融為夏神,一個停車下班,一個發車上班。可與晉成公綏《天地賦》“望舒彌節于九道,羲和正轡于中黃”合觀,這個是月神與日神兩輛車的交接班。17.執節猶執轡、執靶、執鞗、執組
聖主之治也,其猶造父之御,齊輯之于轡銜之際,而急緩之于脣吻之和,正度于胸臆之中,而執節于掌握之閒,內得於心中,外合於馬志,是故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取道致遠,而氣力有餘,誠得其術也。——《淮南子·主術》
高誘注:“節,策也。”此注向無人疑,實則很可能有問題,什麼問題之後再詳說。先看《呂氏春秋·本味》“若射御之微”高誘注:御者執轡于手,調馬口之和,而致萬里。高誘這段幾乎脫離《呂氏春秋》文本的闡發卻恰似《淮南子》此處的縮寫:執節于掌握之閒——執轡于手、急緩之于脣吻之和——調馬口之和、取道致遠——致萬里。有理由相信高誘是挹彼注茲,取《淮南子》素材以注《呂覽》。差不多的話高誘在《呂氏春秋·先己》注裡還說過一次:
良御執轡于手而調馬足,以致萬里也。可見熟極而流,並非偶然。
而在《淮南子》本段內部也可以看出“節”乃“轡”也。“內得於心中”照應“正度于胸臆之中”,“外合於馬志”照應“執節于掌握之閒”,只有通過轡才能感知“馬志”(下文“手失駟馬之心”又再次點明),策哪裡做得到這個?“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也都是靠“執轡”才能實現的,整段話無一言提及策的價值,文理中就沒有“策”的存身之所。“執節”猶“執轡”。《詩·邶風·簡兮》:“有力如虎,執轡如組。”
《楚辭·九辯》:“當世豈無騏驥兮,誠莫之能善御。見執轡者非其人兮,故駶跳而遠去。”
《呂氏春秋·本味》“若射御之微”高誘注:“御者執轡于手,調馬口之和,而致萬里。”
《大戴禮記·盛德》:“御四馬,執六轡。”
《韓詩外傳》卷二:“今東野畢之上車執轡,銜體正矣,周旋步驟,朝禮畢矣。”“《詩》曰:‘執轡如組,兩驂如舞。’善御之謂也。”
《焦氏易林·離之乾》:“執轡四驪,王以爲師。”
東漢蔡邕《吊屈原文》:“皇車奔而失轄,執轡忽而不顧。”
三國魏桓范《臣不易》:“庸夫統銜,則爲弊乘,伯樂執轡,即爲良驥。”
晉曹毗《對儒》:“何異執朽轡以御逸駟,承勁風以握秋蓬。”
《淮南子》捨恆言“執轡”而取“執節”,一來避前文“轡銜”以求變,二來與上句“正度”形成字面上的對仗。這種“字面對”其來有自,《離騷》“抑志而弭節兮”即其例。在漢代駢文中“執轡”又稱“執靶”、“執鞗”、“執組”,皆易字求變。王褒《聖主得賢臣頌》:“王良執靶,韓哀附輿。縱馳騁騖,忽如景靡。”《漢書》顏師古注引晉灼曰:“靶音霸,謂轡也。”
揚雄《太僕箴》:“檀車孔夏,四騵孔昕。僕夫執鞗,載騂載駰。”《詩·小雅·蓼蕭》“鞗革忡忡”毛傳:“鞗,轡也。”
《楚辭·劉向〈九嘆·離世〉》:“輿中塗以回畔兮,駟馬驚而橫奔,執組者不能制兮,必折軛而摧轅。”王泗原《楚辭校釋》:“執組者,謂執轡者。”
而義為“持鞭”的“執策”一詞使用很少,主要見於《儀禮》、《禮記》,作為儀式。如《儀禮·既夕》:“御者執策立于馬後。”《詩經》、《楚辭》、《淮南子》、漢魏大賦中大量描寫駕馭馬車意象,但從來沒有用過“執策”。整部《詩經》甚至沒有“策”字,而“轡”字十二見,其中“執轡”出現兩次。究其原因,對駕馭馬車而言,“執策”的重要度和技術含量在“執轡”面前不值一提。《呂氏春秋·審分》:“王良之所以使馬者,約審之以控其轡,而四馬莫敢不盡力。”《鹽鐵論·利議》:“造父攝轡,馬無駑良,皆可取道。”值得誇耀的是這個。《詩·小雅·車舝》:“四牡騑騑,六轡如琴。”這都稱得上是門藝術了。《論衡·累害》:“絃者思折伯牙之指,御者願摧王良之手。”也是以彈琴與駕馭並列。《詩·秦風·駟驖》:“駟驖孔阜,六轡在手。”《小戎》:“四牡孔阜,六轡在手。”同行嫉妒的當然是王良“執轡”之手,而不是“執策”之手。左指右揮,邪佞侈靡。執節無良,靈君以亡。——《焦氏易林·萃之大有》
左指右麾,邪淫侈靡。執節無良,靈公以亡。——《焦氏易林·豐之噬嗑》
尚秉和《焦氏易林注》謂《大有》說的是楚靈王,《噬嗑》說的是陳靈公,今人認為都是說陳靈公。其實“靈”為惡謚,哪個謚為“靈”的君主與“邪佞侈靡”不搭邊呢?所以僅憑這四句林辭不足指實,理解為泛指昏君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執節”一詞,劉黎明《焦氏易林校注》(巴蜀書社,年)謂:執節:執節符者,此處指當*者。《周禮·秋官·脩閭氏》:“邦有故,則令守其閭互,唯執節者不幾。”《周禮》的“執節者”是持符節通關之人,離“當*者”義遠,說服力不足。我認為“執節無良”是用典。事見《左傳·宣公二年》: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焉。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爲*;今日之事,我爲*。”與入鄭師,故敗。君子謂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敗國殄民,於是刑孰大焉?《詩》所謂“人之無良”者,其羊斟之謂乎!殘民以逞。這是著名的“羊羹事件”,御夫羊斟因為沒吃上羊羹就出賣了主帥,“無良”標籤是《左傳》給他“權威認證”。《詩·鄘風·鶉之奔奔》:鶉之奔奔,鵲之彊彊。人之無良,我以爲兄。鵲之彊彊,鶉之奔奔。人之無良,我以爲君。一般認為是諷刺君主的詩。“君子”用這詩句來評價一介御夫是不是太抬舉他了?未必,御夫為一車之主宰,速度、方向甚至乘客安危皆繫於其操轡之手,故羊斟可以說出“今日之事,我爲*”之豪言。以駕馭馬車喻治理國家乃是慣例。“君子”看似指責羊斟,實則是借題發揮,指責為一己之私殘民以逞的主*者。“執節無良,靈君以亡”說的是識人不明,委大權於“非人”,招致傾覆之禍。
《鹽鐵論·刑德》:“執轡非其人,則馬奔馳。執軸非其人,則船覆傷。昔吳使宰嚭持軸而破其船,秦使趙高執轡而覆其車。”
“執轡非其人”猶“執節無良”,“秦使趙高執轡而覆其車”就是“靈君以亡”的例子。
及猛將推鋒執節,獲勝於彼,而著龜時日亦有力於此。——《史記·龜策列傳》
知慮深奧,淵然難測。執節平敵,中表維藩。……曹大將軍也。——曹植《輔臣論》
這兩個“執節”今人釋為“持符節”、“假節鉞”,意思上能說通,但這樣的*治名詞與“猛將”、“推鋒”、“平敵”的戰陣沙場味有點疏離。愚意當與以下句例對讀:揚雄《長楊賦》:“回戈邪指,南越相夷,靡節西征,羌僰東馳。”明方以智《通雅·釋詁·謰語》:“弭節通作靡節。”
《漢書·李廣傳》:“將軍其率師東轅,彌節白檀,以臨右北平盛秋。”
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信武薄伐,揚節江陵,夷王殄國,俾亂作懲。”
唐虞世南《從軍行》之二:“塗山烽候驚,弭節度龍城。”
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陳兵玉塞,按節金微。”
晉王鑒《勸元帝親征杜弢疏》:“魏武既定中國,親征柳城,揚旍盧龍之嶺,頓轡重塞之表。”
唐太宗《六馬圖贊》:“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唐太宗《破高麗賜酺詔》:“朕乃潛師偃旆,登於北山,候彼交鋒,於茲聳轡。”
移唐太宗這位馬上皇帝“候彼交鋒,於茲聳轡”一語以釋《史記》“推鋒執節”堪稱允洽。
這些“彌節”、“按節”、“揚節”、“頓轡”、“聳轡”已經淡化了減速、加速的原意,泛用為一般的馭馬駕車,與“執節”無異,於戰爭場合言兵車直指,征服敵境。將“彌節”釋為“駐節”、“揚節”釋為“揚鞭”都是錯誤的。其意象上可追溯至《逸周書·克殷》“王既以虎賁戎車馳商師”,下可繫聯岳武穆“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軍”字从車,良有以也;戎馬生涯,寧是虛言?持此以視“執節”兩句,殺伐之氣遽起,猛將之功畢現。故曰:訓詁離不開文學鑒賞,文學鑒賞也離不開訓詁。(待續)年9月30日
吳銘訓詁札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