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马超
昨天笔者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看到了中国工程院年院士增选结果,阿里巴巴CTO王坚入选工程管理学部的院士,“用技术创新证明中国人是能够进行技术的”也成为王坚当选院士的最佳写照。
逆风飞天阿里云
虽然目前阿里云估值已近亿,没有人再怀怀疑云技术的巨大能量,不过几年之前云的概念还没有为世人所接受。在乌镇互联网大会的前身-中国IT领袖年峰会上,有IT大佬曾表示云计算是一个比较超前的概念,可能你过几百年、一千年后,到阿凡达那种确实有可能。而当时另一位IT大佬表示,“是新瓶装旧酒”。不过这个所谓极度超前的概念,在短短几年后就阿里云带飞了。
云计算之所以在当时不被世人看好,关键在于其虚拟层损耗根本无法避免。打个比方形容云计算,它就好比镖局的总镖头不亲自下场,只是自身功力传输给其它镖师,再由镖师对外提供服务,由于镖师的功力是可以被标准化定制的,所以这种模式非常灵活方便;但坏处也随之而来,就是在功力传输的过程中损耗难以避免。
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金庸武功秘籍《九阴真经》中开篇金句的背后逻辑是如此之硬核,以至于没人考虑过要打破它,甚至会出言嘲笑那群誓言突破这条铁律的“疯子”。而王坚和他的阿里云对此的回应却也简单,直接将算力转化的损耗降为0,真是不疯魔,不成佛。
双剑合壁,神龙飞天
今年的“双十一”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其核心系统已%跑在阿里云公共云上。下面我们就近距离感受一下阿里云的两大基石飞天OS和神龙服务器飞天操作系统的架构图如下:
可以看到飞天中的众多模块都是以上古天神命名的,其中:
夸父:负责网络通信,由于飞天是要将众多服务器连接在一起的,夸父正是完成他们之间的通信功能。
女娲:与负责命名与协同工作,与神话中造人的工作不同,做为飞天中的唯一女性女娲负责将所有子模块的命名与协调工作。
盘古:负责分布式存储。
神农:负责监控,随时治病救人。
伏羲:负责任务调度及资源管理,这也和精通音律和伏羲氏有点渊源。
大禹:负责集群布署。
钟馗:负责安全,负责捉鬼。
飞天的每一行代码都是阿里团队自行编写的,没有借鉴OpenStack等开源云调度OS,据说在年底,飞天进行上线前的最后测试时,王坚直接拍板使用暴力拨电源的方式测试其系统稳定性,其决心可见一般。虽然没有开源,但是从目前飞天调度10万台级别以上的服务器就能看出他是世界领先的云OS。
神龙服务器的最大亮点是这个自研的MOC芯片,我们在阿里的云社区上可以看到这块芯片的真容。
MOC是专门用于虚拟化层的调度服务,将宝贵的CPU与内存资源由复杂的云调度中解放出来。换句话说阿里的神龙服务器并非不需要进行虚拟化资源的调度服务,但是他把这其中的损耗成本转移给了成本低廉的MOC,开创了一种新型的云服务器形式,打破了前文所说的云计算虚拟层资源消耗的铁律。
我以我血荐轩辕
在去年7月王坚参加了央视的《朗读者》节目,再现登山经典《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每每重温这期节目,笔者总不免热泪盈框。
王坚说“随着大家对计算需求的增大,需要有人想办法把井水变为自来水,让它顺畅地流入寻常百姓家。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建水厂、铺管道、做水龙头、装水表等一系列环节的精密配合。更重要的是,它需要人们对新理念的接纳。”
但是人们对于新概念的接受过程,却真是像这期节目的标题一样《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用王坚的话说这是他的团队、他的客户拿命来填的,因为第一个用电的人,第一个坐飞机的人也是拿命来填的。在年阿里的年会上,看到那些曾经的同事,那个一向以坏脾气闻名的王坚突然变得柔软了,哭得像个孩子,这个镜头也被当期的节目忠实的记录了下来,可能这也是阿里云团队以命相博的一种释放吧。
要知道王坚在带领阿里云践行自主研发理念的时候还是在10年前,当时我国整个IT产业还处在复制美国模式、定制开源系统的时代,彼时笔者做为一名IT老兵都不太相信国人能自主写出操作系统,做出芯片。而王坚却领着他的团队,去做一个中国人从来没有做过,只在他们脑子里出现过的东西,并最终取得成功,证明了中国人可以在技术创新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国产自研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的如火如荼,是拜王坚及其阿里云带来的创新之风所赐。
王坚的团队不是拿命来填,是血荐轩辕。
以身为棋,胜天半子
王坚是心理学博士,计算机知识还是旁听来的,被人戏称“不会写代码”当然从公开材料上看王坚在浙大是教过计算机课的,所以不会写代码肯定只是一种调侃。但是这样的教育背景也实在无法让人们把王坚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联系到一起。
笔者在前文《我改变世界、我已看透、我不再是个程序员-IT创世诸神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