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掌血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他对皇帝忠心耿耿,留下千秋忠义的名声,却
TUhjnbcbe - 2025/3/25 9:23:00

他虽是宦官,却屡立大功、功勋卓著,被朝廷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成为朝野上下显赫一时的人物;他为人低调,手段高明,朝中很多大臣都曾受过他的恩惠,对他是感恩戴德、恭敬有加;他是唐肃宗李亨的恩人,如果没有他,李亨不一定能被父皇立为太子;他一生都心系皇室,与皇帝朝夕相伴,对皇帝尽心尽力、忠心耿耿,至死方休。面对凶兵刀枪,他大义凛然、挺身而出,使皇帝化险为夷;在他死后,甚至被继任皇帝颁下特旨,准许陪葬帝陵。这个人到底是谁,他的一生为何如此传奇,他究竟在大唐的历史中享有何等的地位。

客死他乡

大唐宝应元年(年)三月的一天,一个年近八旬的流放老翁,遇赦还乡,途经朗州时。无意间听闻当朝太上皇,因长期医治无效病逝,放声大哭,悲恸异常,竟口吐鲜血,一命呜呼。那么,这个因悲痛过度逝去的老翁到底是谁?他为何对太上皇如此情深,他和太上皇有怎样渊源复杂的关系呢,他到底又是谁呢。其实,他就是被后世称为“千古贤宦第一人”的高力士。

家世背景

冯元一,这个名字大家一定很陌生,但是我要提他的别名,对于唐史稍有了解的人,几乎都知道。高力士。没错,就是唐玄宗身边那个亲信宦官高力士。

高力士的父亲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也就是说;高力士原本应是官宦子弟。但是到高力士出生时,正是武则天加快改朝换代步伐时期。为镇压李唐宗室和忠于李唐宗室的官员,武则天大搞酷吏政治,致使很多人无辜蒙冤,发配岭南,高力士就是大批岭南流放犯人子弟中的一员。他幼年时就被阉割,后经人推荐,十五岁时进入宫廷。起初,武则天对这个样貌俊美,能说会道的小宦官很是喜欢。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皇帝喜欢你时,固然能荣华富贵,一旦办事出错,那也是翻脸无情的。这不,聪明机警的冯元一就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硬是被一代女皇武则天赶出皇宫。见小冯举目无亲,宦官高延福大发善心,收其为螟蛉义子,冯元一这才改姓高,换名力士。见义子工作无着落,高延福就来请托武三思,希望武三思能伸出援手。果然没过多久,高力士就又得以重入宫廷、效力皇家。

得遇明主

高力士之所以能发迹,关键还是得遇李隆基。在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高力士就投其麾下,追随左右。在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中,高力士皆积极参与。后来因功还被封为太子太保。到开元年间,功勋卓著的高力士已经成为李隆基后宫中首席宦官,被皇帝视为须臾不离的心腹之臣。

在取得皇帝的信任后,工作中,唐玄宗特许高力士先行阅览各地州官刺史上奏给天子的表文,并交代说:表文中的若有大事则上交皇帝裁处,小事,高力士自行处理就行了。这可真是巨大的信任,等于说皇帝出让了部分行政裁决权给高力士。在生活上,也有一件趣事,可以说明玄宗对高力士个人非常依赖。唐玄宗曾对人言“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大概就是说:只有高力士在皇宫值夜班,陪伴在我身边时,我晚上才能睡得好觉。

建言献策

高力士为人谦恭有礼、谨言慎行,心思缜密,同时也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开元二十五年(年),唐朝发生一件大事。唐玄宗宠妃武惠妃,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当上太子,不惜和女婿杨洄内外勾结,构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说他们兄弟三人怨望皇帝、图谋不轨,窥视神器,有不臣之心。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唐玄宗,当时也真是糊涂,竟信以为真。立即下诏,废黜三人皇族身份,贬为庶人,不久又赐死三人。这真是人为制造一起人伦惨剧。

太子虽说被扳倒,但武惠妃因陷害三人,良心不安。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竟然惊吓成疾,于七个月后病死。尽管玄宗在武惠妃死后,追封她为贞顺皇后,但李隆基改立寿王为嗣的热情却与日消减。就在储位虚空,人心浮动,唐玄宗又犹豫不决,不知该让哪个儿子做新太子时,高力士说应该:推长而立。就这四个字,唐玄宗顿开茅塞,恍然大悟。于是当机立断,做出决定。就这样,三儿子忠王李玙阴差阳错,被立为皇太子,李玙又改名李亨,他就是后来的大唐肃宗皇帝。

炙手可热

高力士八面玲珑、人缘极好。我们先看一下,皇族成员如何对待高力士。李亨在成为太子后,对高力士是感恩戴德,尊称高力士为二兄。唐玄宗的其他儿子、女儿对他也都以“阿翁”相称,那些驸马爷则称呼其为“爷”,以示恭敬。也就是说,整个皇族成员对他另眼相看,都把他视为家人,没把他当作奴才,可见彼此关系相当融洽。再来看一下朝廷官员眼中的高力士,因为高力士得宠,与皇帝又有非同寻常的私人关系。因此,曾经活跃在玄宗政坛的很多大臣,例如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韦坚、王鉷、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人也都争相巴结讨好高力士,求高力士在玄宗面前替自己美言,以便获取将相高位。

逆鳞直谏

到天宝年间,唐玄宗年事已高、志得意满,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对朝政之事始有倦怠之意。一次玄宗对高力士说:“我在长安待了近十年,天下也没发生什么大事,以后自己索性做一个垂拱天子,把具体的朝政交给李林甫来打理,你看怎么样?”高力士闻言,大吃一惊,连忙说:“古代,天子就有巡视天下的传统,我们应该尊重这样的古礼,掌控天下的皇权,更是不能轻易授予他人,如果对方利用你的信任,形成自己的势力,那该怎么办”,玄宗听闻非常不高兴,高力士见状马上跪下来叩头,连声说“臣烧糊涂了,胡说八道。理当处死”。当然最后,玄宗并未深究。

这件事反映了高力士作为天子近臣,他会适时劝谏皇帝不要整天贪图享乐,荒废政事。因此,他对大唐是忠心耿耿,对皇帝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关键时候,他的作用甚至超过朝中大臣。

忠心侍主

天宝十四载(年),为期八年的“安史之乱”爆发,转过年,也就是天宝十五载(年)六月,玄宗携带部分王公贵族、朝廷大臣、公主命妇、宫女太监,在禁卫军的保护下,仓皇出逃,奔向蜀地。就在逃亡途中,发生一件大事“马嵬驿之变”。禁军将士在太子李亨的默许下,发动兵变,杀死奸相杨国忠,继而又要求皇帝处死杨贵妃,年过古稀的唐玄宗当然不肯,对左右说“贵妃常年待在宫中,实无罪过”。高力士听闻皇帝如此回护杨贵妃,就一针见血对玄宗说“贵妃确实无罪,但是现在是非常时期,如果陛下不将贵妃割恩赐死,将士们怎能心安,如果他们不心安,又如何能死心塌地保护陛下你呢,此时陛下若不当机立断,说不定失去理智的士兵,甚至头脑发热、会危及陛下您啊”。这句话将当时的危情分析得相当透彻,于是,唐玄宗怀百般愧疚之心,带万般不舍之意,在佛堂内赐死了一代红粉佳人杨贵妃。

之后,太子李亨自率一队人马,与父皇唐玄宗分道扬镳,向北奔向灵武,不久,登基为帝、遥尊父亲为太上皇。高力士则保护唐玄宗经剑门关进入蜀地,最终到达成都。至德二年(年),唐军收复长安,唐肃宗恭迎太上皇李隆基返回都城,高力士又是一路随行护驾、保护太上皇。上元元年(年),太上皇唐玄宗在兴庆宫与民同乐,奸邪宦官李辅国小题大做、歪曲事实,向唐肃宗进谗言说,太上皇此举是在收买民心,意图复辟,建议把太上皇移居至大内深宫-太极殿。

得到肃宗首肯的李辅国,立即率领一队飞龙兵,剑拔弩张、气势汹汹,朝太上皇李隆基迎面扑来,李隆基见状几乎吓瘫,幸好一旁的高力士沉着冷静,镇定如常,大声斥责:“五十年太平天子在此,你们还不赶快下马参拜”。这些士兵见高力士威风凛凛,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忙不迭下马叩拜玄宗,口呼万岁。事后,唐玄宗对高力士说:今天要没有你,估计我就命丧黄泉了,言罢泪如雨下。唐玄宗迁居太极殿后不久,高力士就被李辅国诬陷,发配黔中道。临行前高力士叩请肃宗,要求见太上皇一面,但未获批准,最后只得遗憾地离开,不想两人从此再也未能重逢相见。

典掌禁军

有一件事对大唐王朝来说,关系重大。在开元十九年(年),因齐浣进言唐玄宗,说王毛仲和葛福顺是姻亲,两人同掌军权,恐危及国家、并建议让宦官掌管禁军。再联想到此前王毛仲曾讨封兵部尚书之职,于是,玄宗开始猜疑王毛仲。俗话说:君疑臣则臣必死。没过多久,朝廷降旨,贬谪王毛仲到零陵。王毛仲人还没有到目的地,就被尾追而来的皇帝特使赶上,赐死在永州。王毛仲的亲家葛福顺、还有其他一大批万骑将领也在皇帝一番周密的运作下,贬往地方,做各州别驾。解决了这批将领后,玄宗不放心自己的警卫力量,特别成立一支专职护卫皇帝的亲兵-飞龙兵。这支新军的职责就是保卫皇帝,而且军队指挥权交由宦官执掌。高力士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这支军队的最高总指挥。这也开启了唐朝宦官掌兵的先河,后来权倾朝野的“尚父”李辅国,就是在组建飞龙兵时加入进来的。

个人评价

回顾高力士一生。他生于武则天摄政时期的文明元年(年),比唐玄宗李隆基大一岁。早年身世比较凄惨,他本是官宦子弟出身,按道理说,理应有一个大好前程。但世事无常,只因武则天野心膨胀,欲改唐为周,致使唐朝政局急剧动荡,很多官员莫名其妙被卷入到谋反大案。高力士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可选择地做了一名宦官。

高力士虽说幼年坎坷,难能可贵的是: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对待曾帮助过他的人,他总是百般维护和关照,比方:他一生都非常感恩武三思,当武三思的女儿想帮情夫李林甫,求到高力士时,高力士就把韩休任相的消息有意透露给李林甫,让李林甫提前告知韩休,博得韩休的好感。比如对待自己养父高延福夫妻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令人感动。这种性格可能源于他自幼生活坎坷、所以凡有恩于自己的人,他都想着有朝一日报答人家。这样懂感恩的性格也为他赢得不少美名,因此他的人缘非常好,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他的形象还都比较正面。

自从追随唐玄宗,高力士一直是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对待玄宗,从无二心。这其实就是用自己的忠心和工作回报唐玄宗对他的知遇之恩。而且每每关键时刻,皇帝需要他挺身而出时,他总会一马当先、身先士卒,例如安史之乱后,他始终陪伴在玄宗左右、不离左右。移驾太极殿,他更是不畏刀兵,誓死捍卫太上皇。也正因为这样,唐玄宗的孙子唐代宗继位后,得知高力士闻玄宗死吐血而死时,倍加感动,再念及其一生功劳,才追赠高力士为扬州大都督,准许陪葬泰陵。作为一个宦官,能得到祖孙两代皇帝如此厚爱,生荣死哀,也算是死而无憾了。

有时我甚至想:由于李隆基与高力士年岁相仿,他们又一直朝昔相伴,因此他们既是君臣又像兄弟,估计在惊闻玄宗辞世时,高力士的内心就有文在寅获悉卢武铉撒手人寰时的悲伤与意望:愿为江水,与君重逢。

喜欢历史的朋友,如果你对文中的观点另有看法,欢迎留言,大家共同讨论。阅览后请别忘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对皇帝忠心耿耿,留下千秋忠义的名声,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