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权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制高点,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君权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就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逐渐将自身的权威使用某种物来代表,这种政治权力的代表物,既可以是具体的玺、鼎等实物,也可以是民族群体都接受的想像中的图腾物,其中比较典型的君权代表的图腾物就是龙、凤和虎。虽然龙和凤形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龙和凤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古代先民在一定现实基础上构造并加以想象,是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
“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髭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其形象是人首蛇身。龙纹作为龙的图腾形象,即是自然力人格化的表现”。而在君王的生活中,他所使用的物品也逐渐成为专有化器物。
随着君权的发展,产生了专门的制度来规定限制这些器物的用途和使用范围,用以体现君权的权威性和垄断性,这些器物也就成了君王的专属品和代表。在这些器物的制造工艺和材质上也有了明确的象征性,如黄金白银制品就逐渐成为了皇家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01龙
龙是专制皇权的象征。龙,最早是以“百虫之长”或者“鳞虫之长”出现的。《大戴礼记易本命》曰:“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经过后代统治阶级及御用文人的渲染,就慢慢把古代帝王与龙形象合二为一,使“龙”成为“天子”、“帝王”的代名词,从而“龙”逐渐演变为专制皇权的物化象征。其实这一过程最早要追溯到史前时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以及神农女娲,都与龙有关。相传在“感天而生”的上古时代有“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的故事。
中国汉代出土的古砖上常刻有尾部缠在一起的两条龙的形象,这两条龙传说就是女娲和炎帝。黄帝与蚩尤进行战争的时候曾有“应龙”助战。汉代有黄帝乘“黄龙”升天的传说。上古时代属于伏羲氏系统的有长龙氏、青龙氏、墨龙氏、潜龙氏、飞龙氏等等这些“龙氏”,实际上就是原始社会各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
《春秋合诚图》这本书里记录了尧的出生是其母“庆都”与龙合婚而生。在舜时代据《春秋运斗枢》记载:“舜为天子,东巡临观,黄龙五采,负图出置舜前。”到了禹时代,他的父亲传说就是黄龙,而大禹治水也曾有龙和熊罴帮忙疏通河道。
到了奴隶社会,随着皇位世袭制度的产生和奴隶主对社会财富的独占,龙又成了皇权帝德的象征,秦朝末年人们曾经把秦始皇称作“祖龙”。于是,历代帝王多自封为“真龙天子”,皇帝的服饰也开始与龙的纹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关于服饰的龙纹本文将在第三章服饰进行详细阐述。
君王把龙作为专制皇权的象征还来源于“龙象征人中精英”这一古老命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把有本领又有作为的人比作龙。例如,孔子就曾经把老子比作“龙”,庄子也曾把老子比作“龙”,把孔子比作“凤”。三国时代孔明被成为“卧龙”,这些都是以龙喻人中精英的例子。
统治阶级特别是封建帝王为了宣扬自己继承皇位是遵奉了“天的意志”,于是将龙形象据为己有,自称“真龙天子”,他们进而垄断龙纹,只许自己使用,不许其他人使用。中国古代帝王垄断龙形象的传统最早是由秦汉皇室发端的。他们规定只有皇家子弟才能叫“龙子龙孙”、“龙的传人”,其他人不能谮越。于是龙就成了皇帝的专有物。汉语词汇中这类词语非常多,如:龙袍、龙辇、龙颜、龙体、龙心、龙目等等。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社会制度前期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基本上是以宗族为中心建立政治体制。统治者为了神化皇权、加强统治,便借助水居部族的龙图腾残余观念,将其推演变通,视龙为共同的图腾。
这实际上是将上古水居部族龙图腾政治化、神圣化。这种政治化、神圣化充分迎合了统治阶级“大一统”的观念,在客观上起到了巩固皇权、凝聚民族精神、促进民族融和的作用。这在刘邦时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当时崇龙习俗盛行一时,统治阶级也推波助澜,从而使龙文化成为民俗思想的起点。
另外龙又“司雨”,人们要安居乐业,必须时时求她拜她,于是龙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抹上了威严和皇权的色彩,使中国人对龙产生了深深的挥之不去的敬畏情结。这样,龙的形象就逐渐变得威严并且专一化了。
02凤
我国传统文化对龙的崇拜已历约六千年之久。龙在先民崇拜的诸多灵物中具有如此至尊至高的地位,是帝制与皇权所促成的。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私有制和国家权力的发展,龙被物化成为帝制和皇权的象征,在现今的观念中,似乎只有龙才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象征,实际上,“凤”的形象所凝结的政治因素也是我们研究政治物化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龙凤形象从诞生之日起,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新的内容。商周时期,图腾崇拜渐渐弱化,此时的龙凤在保持着原始宗教含义的同时又起到维护统治者的地位的作用。战国、秦汉时期,龙凤形象具有生活气息,造型随意、简洁,富有动感,体态细长而不失矫健,龙大多是生有翅膀的“应龙”,凤纹多为象征太阳的朱雀,具有长足、蛇颈、鸡嘴、孔雀翎冠和巨大的翎尾,秀长婉丽,是以后凤凰的基本样式。
先秦时期,龙凤用之于“比德”,圣人为了标榜自己,以龙凤自喻。汉代“天人合一”是当时的主导思想,所以有了刘邦为龙之子的传说。此时龙纹尚未为天子专用,但龙凤已超越了神秘的图腾性质,成为政治观念下的产物。在以后的朝代更迭中,龙凤的地位不但未动摇,反而不断升格。
隋唐时期的龙凤造型奇诡,很有气势,凤似孔雀,圆眼,足如鸡,尾部以缠枝花叶、卷草作饰,呈显华美富丽之风范。而龙已是皇帝专用的纹饰,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龙尊凤随,帝后尊为“凤仪娘娘”。宋代龙凤纹已基本定型,动态稳定,文雅洒脱,具有理性美。龙为“三停九似”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谓之“三停”;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颈,腹似厦,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谓之“九似”。
辽、金、元是东夷凤鸟、玄鸟等鸟族的后裔,所以,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将他们所崇拜的神鸟定型为以鹜鸟型为主要特征的形象。龙凤纹样发展到明清,更为富丽精细,显示出奢华的皇族气派。
据现有资料显示崇凤之俗似比崇龙之俗早出。古代商朝和周朝都有崇凤之习。商代甲骨文中的“凤”字,几乎都是有高冠长尾的鸟儿。
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凤是青铜器的主题纹样。那时的凤冠有变长、变大、变繁的趋向,有的变成了在柔长的茎上开着硕大的花。这样合动物、植物于一体显示了不言而喻的神性与法力。商代和西周,龙凤虽都是灵物,但龙不及凤。从东周起,龙是权威和尊严的象征,凤是才艺和吉祥的象征。
秦末汉初,凤的位置逐渐被龙取代。尽管有传说刘邦为凤所生,而刘邦自己显然是乐意做龙子的。从汉高祖起,皇权物化的对象就主要集中在龙的形象上,而凤就在龙的光辉中逐渐失色了。
“龙、凤”本是和谐的统一体,只是基于龙凤本身形象的特点,同时由于政治发展的需要,龙更适合象征着政治的权威和尊严,而凤包涵了更多的才艺和吉祥的神韵。所以。有“龙颜”、“龙威”之说,有“凤藻”、“凤律”以及凤见而“天下安宁”的美誉。就如闻一多先生说的“龙凤是天生的一对”。
03结语
政治物化现象指的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具体的物被赋予政治内涵,或将政治寓意从特定的物质形态中体现出来。这种物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内涵,是人为添加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其一,自中国摆脱野蛮,跨入文明,也同时走进了权力统治下的社会,权力成为两千多年政治生活的第一主题。泱泱大国的唯一最高统治者便是王(后称皇帝),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以看出中国自古就确立了王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但是,王只是个体,如何以有限的能力来发挥无限的权力,就成为各个王朝的统治者所要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除了以人为的方法进行统治以外,物成为不可或缺的权力辅佐,在皇权无法触及的地域或阶层,统治者便要塑造一些具有象征性的东西,去充当他们的代理,帮助他们实行统治。
其二,中国人自古有着含蓄内敛且心思缜密的品质,善于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发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涵义,经常会由一件事物的表面联想到与之相关联的事物,这就为政治的物化提供了可能。其三,中国古代的权力是由王权和神权相交织发展而来的,自有文字记载开始,古代中国的政治活动就离不开对祖先和对天的祭祀,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足以看出祭祀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这些祭祀仪式中便产生了礼,由此而来的礼器也被逐渐沿用,并且被附于了新的涵义,进入商周奴隶制社会后,礼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礼治”的象征,用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从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几千年来礼器在政治舞台上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部分礼器就演变成为政治物化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