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掌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九鼎投资创始人吴刚遭立案调查从飞龙在天到深渊恶龙 [复制链接]

1#

九鼎投资董事吴刚因其行为涉嫌违反基金相关法律法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年9月29日,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

吴刚,是金融界的传奇人物。曾经的吴刚,在一系列因缘巧合的推动之下,人生达到了飞龙在天的状态,然而,其实他自身却并不具备飞天的能力,为了获得飞天的能力,追求飞天的感觉,吴刚开始堕落,逐渐变成了深渊中的恶龙。

一条被正义盯上的恶龙,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命运结局?

早在年1月29日,九鼎集团、九鼎控股及相关责任人收到中国证监会两份《行*处罚事先告知书》。同创九鼎投资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案,证监会拟依法作出行*处罚。同创九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涉嫌利用他人账户从事证券交易案,证监会拟依法作出行*处罚。

这两份处罚,将九鼎系不规范运作以及诚信缺失的问题公布与众,在九鼎业绩本已下行,形势难以为继的情况下,给了九鼎集团的投资者以最后的一击。

九鼎集团的公司股价在本已低迷的情况下,再度受挫。年,在新三板挂牌的九鼎集团市值不足60亿元,相比其在巅峰时期的千亿市值,缩水高达九成以上。众多投资者损失惨重。

吴刚创办的九鼎集团,这是一家充满传奇色彩的公司,其崛起之迅速,坠落之猛烈,令人瞠目结舌。

九鼎集团成立于年,成立时,注册资本仅为万元,是一家从事私募股权基金管理的小公司。

然而,九鼎集团敏锐的抓住中国资本市场创业板的机遇,高举高打,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开展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短短几年便发展成为管理规模行业排名前三的明星企业,一度冲击行业的生态,被竞争对手畏若猛虎。

年,A股IPO暂停,基金投资项目退出渠道受到限制的时候,发展遭遇困境,公司再次抓住资本市场推出新三板的机遇,公司在年于新三板挂牌上市,创造性的将基金投资者的LP份额转为公司的股票,为投资者提供退出渠道。

后面九鼎集团更是利用股市的繁荣和新三板的热度,转危为机。在年-年期间连续定向增发,募集超过亿元的资金,获得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资源。

年以来,九鼎为谋求全面发展,成为金控集团,先后发起:

设立九泰基金、

收购九州证券、

参与民营银行,

收购香港富通保险,

创办互联网金融借贷宝平台,

年,公司在市值巅峰的时候,市值总计超过亿元。公司创始人吴刚一度成为新三板首富,创业取得了巨大成功。

九鼎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每一步都精准的踏准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节奏,最大程度的把握住了时代提供的机遇,也充分利用了中国的国情与人性。

然而,九鼎集团没有最终抓住机遇。

九鼎与机遇之间,有的只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九鼎做到了“自强不息”,

却没有做到“厚德载物”。

九鼎的成败案例,体现出来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

可以说,这是中国近四十年经济高速发展之下,各个行业野蛮生长的典型案例。这个案例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式的时代机遇与中国式的投机、中国式的企业发展与企业管理、中国的金融体系的特色运作机制等等,都有意义。

1

九鼎创业始人的传奇

九鼎的传奇发展,与两位创始人的经历分不开关系,特别是与吴刚的传奇经历分不开。九鼎是一个顺势而为,逆袭成功的例子。

吴刚是一个人生逆袭成功的例子。

吴刚年出生于四川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非常落后。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都非常残酷,农村人都以跳出农门为目标。读书、参*是为数不多的可能跳出农门的机会。吴刚自小聪明,成绩非常优异。中考考上中专,成功跳出农门。

当前很多人以现在高考扩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来评论当时的中专,这是一种误解。在当时的农村,由于家庭条件、父辈眼界,风险承受能力等原因,最优秀的学生都是优先考虑上中专,然后才上高中。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中专的录取分数超过本地最好的高中录取分数。从人口录取比率来讲,中专的难度不低于如今的高校。农村人做出这样的选择是符合经济理性的。

这种背景和经历,对于吴刚的性格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吴刚是九鼎的灵*人物。这也是理解后面九鼎善于*策投机,不走寻常路,冒进发展的一个线索。

吴刚深深体会到了*策的重大意义。从农村人读中专的事情就能够看出,在中国,*策的影响何等重大。一个教育领域的小的制度,深刻影响农村7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整整两代人的命运。吴刚也深深体会到了中国特有的非均衡发展的结构性机会。被大城市视为鸡肋的中专,却被农村人视为宝贝。

吴刚在中专读书的时候,除了学习中专必修的课程之外,还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专毕业,吴刚就已经拿到自考的专科和本科学位。这体现了吴刚的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吴刚在完成正常的中专学业的同时,还能够完全依靠自学获得大学本科学位,除了智商超人之外,最为关键可贵的品质是自律和坚忍。这样的人,有着极为明确的人生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中专毕业后,吴刚在一个水泥厂当会计。两年后,吴刚考上西南财大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吴刚考完注册会计师、律师证以及注册评估师等证书。研究生毕业后,吴刚在闽发证券做了一年多的投行工作,考入证监会。在证监会工作5年,之后成为证监会最年轻的处长。

在清华北大海归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济济的中央部委证监会,能够脱颖而出,这充分体现出来吴刚的优秀。而且还表明,吴刚得到了上级的赏识。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是理解吴刚后面事业平步青云的中国式智慧。

之后,在年,吴刚下海创办九鼎投资。

九鼎投资的业务就是私募股权基金管理。简单来讲,就是成立私募基金,面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然后投向于企业的股权。企业上市之后,股权变成可以上市流通的股票。私募基金再将股票卖掉套现。九鼎投资作为基金管理人,按年收取基金规模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并且获取基金投资收益的一定比例。

私募股权基金开展投资的收益有两大部分。

①一部分就是企业高速发展,盈利改善,享受企业成长的溢价。

②一部分就是中国的企业上市的审核制度,使得企业股权在上市之后,变成股票会有非常大的流通溢价。这为私募股权基金带来丰厚的回报,甚至可以说是暴利。这就是中国的结构化机会。

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与非市场化的定价机制的二元结构,以及权力决定由哪个机制进行定价,提供了套利机会。这是一种制度套利,与市场化的“低买高卖”套利行为存在差别。

差别在于:

①市场化套利,买卖行为是价高者得,

②而制度套利,买卖行为是掌握制度优势者得。

吴刚创业,选择聚焦这类业务,可以说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吴刚在证券公司做过一年的投行工作,投行工作主要就是帮助企业运作上市。吴刚对于上市运作的微观操作非常熟悉。

证监会监管企业的上市,并且具备审核权力。吴刚在证监会工作并且担任过中层干部,对于上市的监管与审核,也有深刻的理解。吴刚的这个背景,也是后面九鼎的业务人员,在争夺优质项目的时候,对企业家常用的营销说辞。

在中国,IPO实行发审委投票制,而且面向全社会公示,过程非常公开、公平、公正,个别人或个别关系的影响甚至微。

而且,市场上还有众多背景比吴刚更强的人,也在介入优质项目争夺和上市的运作,吴刚的背景对于企业成功上市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的“增量”作用,值得推敲。

关键的地方是,吴刚是正儿八经的下海,光明正大的亲身投入到市场一线,进行运作。只要中国企业家认可这套说辞,这就足够为九鼎获取优质项目增加优势了。

从九鼎的高举高打全面铺开的做法来看,九鼎更多的是一种借力打力,造势、借势、运势,*势的做法,而不是暗箱式的权力运作的做法。吴刚的这种背景,最多只是给了一个撬动杠杆的支点。

当时的股票牛市,流动性充裕,

也为九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形势。

2

九鼎的创业传奇

“潜龙勿用”

九鼎创立之初,这家新的小公司举步维艰。吴刚等人的确看到了机遇,也有了一套清晰的战略和成熟的战术。事实上,九鼎的这种打法并不是首创,也没有什么新意。

在九鼎之前,国内的深创投、达晨创投早就将这套打法非常的娴熟,这些机构凭借国家推出中小板的机遇,发展壮大,获得了竞争优势。

商业世界和企业经营当中,从来缺的不是点子,不是战略与战术,而是执行落地,获得成果的能力,尤其是在没有资源积累的情况下,如何白手起家,无中生有。

关于创业成功的案例,有些普遍的问题:

创办公司的第一桶金从何而来?

公司的第一笔业务如何而来?

公司如何赚到第一笔钱,熬过生死大关?

公司如何在竞争对手的打击面前立住脚根,建立根据地?

公司实力弱小的情况下,如何聚集优秀人才?

公司如何形成稳定的业务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复制扩张?

这些都是当前很多商学院管理学案例没有深入讨论的问题。商学院无法深入讨论,因为这些都是成功企业家的不传秘学。

流传在外的,都是传说。

一个经典的传说段子是,九鼎刚准备募集基金的时候,吴刚和*晓捷曾经去绍兴募钱,两人在绍兴呆了两天,费尽口舌,但是没有募到一分钱,准备灰溜溜地回上海。

然后,*晓捷一个朋友觉得他们太可怜,就找一个车送他们去上海。绍兴到上海的车程有三个小时,吴刚和*晓捷在车上,一直就在车后面商量怎么把PE这个事情做好。

当他们到上海的时候,那个司机突然回过头来说,我感觉你们这个事儿挺好的,要不我就给你们投个几千万吧。吴刚和*晓捷当场就惊呆了,他们以为对方是一个司机,没想到是一个“大佬”。

在九鼎投资创立时,这位“司机”出资万,成为了最大自然人股东,成为九鼎投资的第一大LP。就是这样的一个机缘巧合,公司成功的挖到第一桶金,站稳脚根。

很多公司在成功之后,都会流传出来各种创业传奇,似真亦假。

这些传奇就像刘邦当上皇帝之后,传出他母亲与龙野外相交生下他一样,我们觉得荒诞的事情,但是却明确的记载于正规的《史记》。

我们是姑且信之,还是合理质疑?

我们在意的是真相,还是叙事?

这种叙事背后,体现出来一种什么样的理念或价值观?

3

九鼎快速崛起的传奇

“见龙在田”

英雄不问出处。不管实情如何,九鼎走过了生死大关,并且在此之后,九鼎经历了迅速的扩张,发展速度超出人们的认知,甚至一度成为行业公敌。

九鼎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主要目标定位于成熟期的企业,更确切的说法,就是Pre-IPO的企业。

这些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稳定的盈利和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具备上市的潜质。上面提到,这种套利是一种制度套利,针对中国特殊的上市审核制度进行的套利。

在早期九鼎制作的私募基金的产品说明书当中,对于投资标准明确提出包括“有明确上市意愿、无重大上市障碍”,并对企业发展阶段做出了“成熟”的定义。

吴刚和*晓捷他们两人将九鼎的投资阶段定义为“成长基金”模式,快速寻找行业龙头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且通过上市退出。他们相信,这一模式在较长的时间内仍然具有巨大空间。”中国上市申请到审批的过程比较慢,可能要两三年,其间企业发展会需要资金。”

然而事实上,到了Pre-IPO这一阶段的企业,已经不像刚刚成立和发展初期那样急需资金了。市场上也有很多逐利的资金,希望能够从企业的成功上市当中分到一杯羹。

这类企业的股权融资,供需关系已经逆转,是需要融资的企业家占据主导权。很多时候,私募股权基金为了能够参与投资,需要借助中介机构、券商、*府等各方面的关系。

九鼎的这类业务模式并不是首创。

当时,中国大部分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运作,都是围绕企业IPO过会来进行的,需要的是分析企业能否上市过会的能力,而做真正投资所需要的行业分析能力、公司研究能力,尽职调查能力,重要性远在其次。

简单来说,就是拿上市的条件去套企业,感觉上市过会有希望,就争抢着去投。感觉离上市还有较大的距离,即使企业具备很好的前景,也不敢投资。

不但九鼎是这样,中科招商也是这样,其他的PE基金也都是这样。这也是符合金融规律的现像,在有确定性的可以获得高额利润的情况下,谁会愿意承担不确定性呢?

但是九鼎将这种打法,标准化,规模化,做到了极致,一度号称私募工厂。在此过程中,九鼎的一些做法,被竞争对手认为是过于激进,破坏了行业潜规则,因此九鼎被视为异类,遭致非议与批评。

从某种程度而言,竞争对手们对于九鼎的非议与批评,恰恰证明了九鼎的成功。九鼎工厂式PE的做法,让传统的手工作坊式作业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措手不及,相形见绌。

当时,有业内熟悉情况的人士认为“正是因为九鼎竞争力够强,战略击中要害,投融资不惜一切手段,才引来同业的如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