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掌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诗词夜话城头残月谁横笛吹落梅花雪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皮肤科治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年(或年),李梦阳出使河西前线(今甘肃宁夏一带),有感赋诗《秋望》:

*河水绕汉宫墙,

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

将*弢箭射天狼。

*尘古渡迷飞挽,

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

只今谁是郭汾阳?

弘治年间,蒙古鞑靼部屡屡侵扰西北边境,明王朝苦不堪言,这首诗就写于这个背景下。

秋天的边塞,*河古渡,长城烽烟,秋风萧瑟,北雁南飞。北方边陲,开阔而苍凉。

当时战事正酣,尽管将士勇武、三*用命,但结果并不理想。大战后,在李梦阳眼里,战场上冷月当空,空寂凄清。他由此感叹,当朝没有像唐朝郭子仪那样的栋梁之才,表达出对现实深深的隐忧。

这首诗是明朝边塞诗里的佳作。李梦阳一度是明朝文坛领袖,诗评家俞右吉评其诗“七言近体,少陵以后一人;七言绝句,太白以后一人”,虽夸张,但也说明他的诗水平之高。

一说起边塞诗,好像是唐朝的专属,因为边塞诗在唐朝站到了峰顶上,后人只能仰视。其实,唐朝之后,属明朝的边塞诗发达,被研究者称为“复兴”。

和历朝历代的边塞诗都不同,明朝的边塞诗分两支,一个是传统边塞诗;另一个是东南沿海因倭寇袭扰而出现的海防诗,开中国边塞诗从未有过的新境界。徐渭(徐文长)曾在抗倭总指挥(浙闽总督)胡宗宪麾下任职,“屡出奇谋”。看看他写的诗,可一睹海防诗的风采:

《龛山凯歌》(五首选一)

短剑随枪暮合围,

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归骑,

一片红冰冷铁衣。

海防诗话题太大,容日后再议,今天还是说说传统的边塞诗。

一,“幕府秋阴连杀气,散为风雨暗燕山”

唐朝北境广阔,边塞诗大多是大漠风烟,长风万里。明朝可就惨多了,自中期起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欺负,北境龟缩到了长城一线,首都北京竟然被围了两次,过得很不爽。

边境上不断有事,边塞诗也就发达了。明朝边塞诗的兴盛,是从弘治、万历年间开始的,因为那个时期边塞吃紧啊。

明朝中叶,以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前后七子”在文学创作上鼓吹“诗必盛唐”,以盛唐的诗为追求目标和模仿对象,所以明朝很多边塞诗写得阳刚壮美、大开大阖,超越了宋元,直追大唐。明朝虽没有盛唐睥睨四方的霸气,但边塞诗在气势上却不输,很有意思的现象。

我们看谢榛的诗:

旌旗荡野塞云开,

金鼓连天朔雁回。

落日半山追黠虏,

弯弓直过李陵台。(《塞上曲》)

飞将龙沙逐虏还,

夜驰驼马入燕关。

城头残月谁横笛?

吹落梅花雪满山。(《塞上曲》)

看李梦阳的诗:

天设居庸百二关,

祁连更隔万重山。

不知谁放呼延入,

昨夜杨河大战还。(《行经塞上》)

看李攀龙的诗:

中丞万马下榆关,

拂海旌旗破虏还。

幕府秋阴连杀气,

散为风雨暗燕山。(《王中丞破胡辽阳凯歌》)

再看王世贞的诗:

旌旗春偃白龙堆,

教客休停鹦鹉杯。

歌舞未残飞骑出,

月中生缚左贤来。

(《塞上曲》)

蹀马吹尘紫极昏,

洗刀飞血九河浑。

长城直拓三千里,

表取阴山作北门。

(《从*行》)

这些诗写的都是明*在北部边境与蒙古之间的战争,内容上有些吹牛,“长城直拓三千里,表取阴山作北门”?汉唐时代还差不多,明朝长城就是边界了,离“阴山”远着呢。不过,这些诗的气势与风格倒是雄豪铁血,也够得着盛唐边塞诗大家王昌龄。

二,“逢君莫唱云中曲,腊月云中更断肠”

战争惨烈,即便获胜,也要付出血沃疆场的代价。边塞诗哪有不见血的?唐诗、明诗都如此。诗中见血,字字悲鸣,有扫描、有特写,记录历史的惨痛:

“季冬饮马长城窟,沙砾飞扬带白骨。榆台岭边闻*啼,犹是今年战亡卒。”(李梦阳《云中曲送人》)

“啼者何?父收子,妻问夫。戈甲委积,血淹头颅。家家招*入,队队自哀呼。”(王世贞《战城南》)

“鸱枭宵啼啄战场,白狐青冢磷光紫。”(陈子龙《边风行》)。

所以,“云中曲”不能唱。

明朝的风骨:“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纵使强汉盛唐也没做到。但这种“不讲和”的脾气,也付出了重大代价。明朝中叶以来,北边屡遭蒙古骑兵的袭击,大的战争只有一次(土木堡),导致皇帝被俘,数十万明*溃不成*,小规模的征战一直没有间断,明*多有损耗。明朝后期,东北方的满族崛起,先蚕食辽东,再频频深入内地劫掠。在与满族后金*权的对峙中,明朝胜少负多,损失惨重。

正所谓:“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还”(谢榛)。

三,“北风吹折边城柳,人倚层楼月正西”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是戍边将士的标准照之一。长年在北地戍边,寒风凛冽,群山苍凉,一个字:苦。

唐朝如此,明朝亦然。

李梦阳的《云中曲送人》,写出了戍边将士的寒苦和乡愁:

北风吹日马毛僵,

腰间角弓不可张。

逢君莫唱云中曲,

腊月云中更断肠。

谢榛的《塞上曲》也写边愁,但含蓄得多:

白登城上早霜凄,

黑水河边暮雁低。

还忆去秋明月下,

胡笳吹过七陵西。

明朝的北境虽不都是大漠孤烟、*沙万里,但也有重山远野、长城孤月,乡愁也一定被记录到了诗文里。唐朝诗人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道出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绪,成为千古绝唱。明朝诗人徐祯卿的“鸿雁哀鸣飞不度,*云戍卒几时归?”,李攀龙的“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也写尽了戍边将士的沧桑岁月。

四,“浮云蔽日终难散,腐柱擎天恐未安”

明朝边塞诗的批判精神,在几位大诗人的作品里屡有体现。

为了防备蒙古骑兵的突袭,明朝的万里长城是历史上最完备的,而且还在长城沿线的大山里筑起不少城堡要塞,防务工程非常浩大。所以,即便暂时没有打仗,长年筑长城也要付出巨大的牺牲。更让人气愤的是,由于朝廷的无能,付出巨大人力物力修筑的防御链条,往往会被敌人轻易突破。

成化三年(年),鞑靼攻破开城县(今属宁夏固原)。那几年,西北(宁夏一带)边防吃紧,李梦阳写《朝饮马送陈子出塞》,对现实的批判非常犀利:

朝饮马,夕饮马,

水咸草枯马不食,

行人痛哭长城下。

城边白骨借问谁?

云是今年筑城者。

但道辞家别六亲,

宁知九死无还身。

不惜身为城下土,

所恨功成赏别人。

去年贼掠开山县,

黑山血迸单于箭。

万里*尘哭震天,

城门昼闭无人战。

今年下令修筑边,

丁夫半死长城前。

城南城北秋草白,

愁云日暮鸣胡鞭。

后来,李梦阳再写《胡马来再赠陈子》,诗里说“去年穿堑长城里,万人齐出千人死”“当年掘此云备胡,胡人履之如坦途”。

可悲的现实。

明朝开国大将郭英之孙郭登曾任参将,在守大同时屡屡击败蒙古瓦剌部。他痛感朝堂奸邪误国,在一首诗里直言“腐柱擎天恐未安”,很大胆。

或许是文字狱的阴影,和唐朝的边塞诗比,感觉明朝的诗批判性不足,歌功颂德倒是不少。

嘉靖二十九年(年)秋,蒙古鞑靼部入侵,从蓟州(今天津蓟县)入古北口,转掠怀柔、顺义,兵围京师。等到朝廷组兵阻敌时,敌人已大掠而去。

诗人欧大任作了三首《十月虏警书事》记录此事,今录其一:

朔气初飞万树霜,

惊传胡马过渔阳。

从*岂乏三河少,

度漠曾招六郡良。

鸣镝月寒窥雁塞,

射雕云暗散龙荒。

皇威赤羽劳诸将,

不似周王拥白狼。

诗写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但高昂之下却少了反思。这次鞑靼之所以能长驱直入,就是因为明朝武备之松弛,应对能力也差,但诗里只是一味歌颂,感觉把失措变成了功绩。

五,“胡儿处处路傍逢,别有姿颜似慕容”

唐朝的边塞诗人大都职务在身,属于“宦游”性质。他们要么是从*征战的*官,要么是将帅幕府里的高参,要么是高官的随从,跟随高官到前线视察、慰问或督战。而明朝,不少写边塞的诗人都是无官无职的文人。明朝中期开始,大批布衣文人掀起游历边塞之风,他们写下所见所感,织就了明朝边塞诗独特的风景。

万历九年(年),徐渭应在辽东任职的好友李如松的邀请,游历辽东,写下《赠辽东李长君都司》一诗:

公子相过日正西,

自言昨日破胡归。

宝刀雪暗桃花血,

铁铠风轻柳叶衣。

百口近来余几个,

一家长自出重围。

禅关夏色炎如此,

听罢凄霜杂霰飞。

这应该是一首赞歌,颂扬“李长君都司”英勇杀敌。但这诗写得高亢悲壮,“宝刀雪暗桃花血,铁铠风轻柳叶衣”“百口近来余几个,一家长自出重围”,战争的惨烈一目了然。

此时的徐渭无官无职,他以前给李如松讲解过兵法,两人关系不错。这一趟,徐渭写了不少边塞诗,因为身在“体制外”,他的诗不都是颂扬边将的*功,像《边词》(十三首)、《上谷边词》(四首)写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诗里把“胡人”写得很可爱。

看《上谷边词》(四首选二):

胡儿住牧龙门湾,

胡妇烹羊劝客飧。

一醉胡家何不可,

只愁日落过河难。

胡儿处处路傍逢,

别有姿颜似慕容。

乞得杏仁诸妹食,

射穿杨叶一翎风。

这是徐渭第二次以布衣的身份游历边塞。两次游历,他对边塞有了深入体验,写了几十首诗,有的诗表达的和战思想,扩充了边塞诗的外延。

明朝另一位书画大家沈周也写边塞诗,他的《从*行》则是悲壮之声:

马上*沙拂面行,

汉家何日不劳兵。

匈奴久自忘甥舅,

仆射今谁托父兄。

云外旌旗婆勒渡,

月中刁斗受降城。

左贤早待长绳缚,

莫遣论功白发生。

六,“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明朝后期,东北方的满族势力强大起来,建立了后金*权。在争夺辽东的拉锯战中,明朝战死的总兵一级的将领就有十几位之多,可见战事之残酷。

明末,辽东尽失于后金,明*退守山海关。诗人陈子龙痛惜国土之丧失,赋《辽事杂诗八首》,记录了后金吞并辽东并不时挥师南下,劫掠北京附近州县,令人不忍卒读。录二首,见诗人之悲愤:

二月辽阳大出师,

无边云鸟尽东驰。

乌鸢暗集三*幕,

风雨惊传两将旗。

长白峰高尘漠漠,

浑河水落草离离。

国殇毅魄今何在?

十载招*竟不知。

卢龙雄塞倚天开,

十载三逢胡骑来。

碛里角声摇日月,

回中烽色动楼台。

陵园白露年年满,

城郭青燐夜夜哀。

共道安危任樽俎,

即今谁是出群才。

这些诗,写尽明朝和满族后金*权争夺辽东战事之惨烈。

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不久,清兵赶走李自成,取代了明王朝。明末年轻诗人夏完淳参与了抗清斗争,年,他写下《即事三首》,抒发亡国之恨,表达雪耻光复的决心。其中一首写道:

战苦难酬国,

仇深敢忆家?

一身存汉腊,

满目渺胡沙。

落月翻旗影,

清霜冷剑花。

六*浑散尽,

半夜起悲笳。

陈子龙和夏完淳的这些诗,可看作明朝边塞诗的结尾。明王朝覆灭了,但这些痛惜国家衰败和救亡图存的诗,激越沉雄,悲壮苍凉,是明朝边塞诗辉煌的结尾。

七,“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

几百首边塞诗一路读下来,虽管中窥豹,但感觉明朝的边塞诗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很多句子特别出彩,彰显诗人的功力,真值得背下来:

“风旗春猎野,雪帐夜归营。”(徐贲)

“苦雾沉旗影,飞霜漫(一作湿)鼓声。”(林鸿)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夏完淳)

“玉帐枕戈人万里,铁衣传箭夜三更。”(王清)

“烽火微茫天去远,月中鸿雁送秋声。”(王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

“边城无事烽尘静,坐听鸣笳送夕阳。”(于谦)

“*中杀气横千丈,并作秋风一道归。”(徐渭)

“宝刀雪暗桃花血,铁铠风轻柳叶衣。”(徐渭)

……

最后,我们以王世贞的《从*行》结尾。这首诗写送别,豪迈悲壮:

马首垂杨折送行,

洒阑长揖宝刀横。

*中最是多兄弟,

不唱阳关第四声。

“不唱阳关第四声”,悲凉,深入骨髓。此句化白居易的诗句“听唱阳关第四声”,白诗也写喝酒,却是劝酒,及时行乐。当然,题材不同,不可比。

往期精选

《除夕,诗人们都在做啥?》

《元宵节邂逅最美情感》

《十里春风桃花艳,一汀烟雨杏花寒——古代诗人眼里的桃花和杏花》

《把清明节做成诗》

《跟着古人去纳凉》

《因为有七夕,人间更浪漫》

《他们这样写秋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