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宗李元昊(—年),乃西夏开国皇帝(年—年在位),党项族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李姓为唐所赐。
李元昊有着非凡的气度,他做了爷爷和父亲想做却没敢做的事——建制称帝,向大宋发兵。他在几年之内,让西夏与宋、辽形成鼎足之势,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他有着雄才大略,他的文治武功卓有成效;但也猜忌功臣,稍有不满即罢或杀;他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导致西夏内部日益腐朽,众叛亲离。他是个复杂的人物,更是个勇敢的人物。
李元昊出生的传说
朔方重镇灵州,座落在贺兰山麓黄河东岸:襟山带河,四塞险固,沃野平畴,草木茂盛。宋咸平年间,夏州党项族首领李继迁发难,西向图立足之地,觊觎灵州。当宋朝的廷臣们还在为灵州的弃守争论不休时,李继迁一举攻陷城池,改称西平府,作为自己的都城。
西平建都的当年,宋咸平六年()正月,李继迁在同吐蕃首领潘罗支作战中,身中流矢,逃回西平,因伤重于第二年死去,由他的儿子李德明继承统治。就在这一年五月初五,在西平府的夏州定难军留后府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婴儿的母亲是新任留后李德明的长妻,银州党项大族之女卫慕氏。传说李德明携带卫慕氏到贺兰山游玩,卫慕氏夜梦白龙绕体,由此身怀六甲。怀胎到12个月,婴孩出世之时,又不同常人,“啼声英异,两目奕奕有青光”,这些都预示着他将来不平凡的命运。李德明对儿子十分钟爱,看作天赐贵子,用党项语取名“嵬理”,即“珍惜富贵”的意思。他就是后来正式建立西夏王朝的第一代皇帝元昊。
沙湖——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八百里秦川连年大旱,生灵涂炭。玉皇大帝欲派使臣救助苍生,派谁去尚无主意。三公主得知再三央求玉帝让自己下凡拯救生灵,玉帝经不住三公主的软磨央求,勉强恩准。玉帝深知三公主生性贪玩,临行前再三叮嘱:早去早回,切莫贪玩误事。三公主辞别玉帝,赶着八百万羊只来到人间。
在内蒙古大草原稍作修整,便跨越腾格里沙漠向秦川进发,行至平罗西大滩,由于连年大旱,寸草不生,羊只饥渴难忍,死亡过半。为保全羊只,三公主不停地往返于黄河和西大滩之间寻找草料和水源。由于天气炎热,所寻草料和水源远不够所有羊只食用,眼看羊只一天天的减少,三公主痛心疾首十分焦急。此时,王母娘娘视察灾情路经此地,看到三公主如此忙碌不顾一切地挽救生灵,十分感动,随即召来了驻守在凤凰城(即今日的银川市)的凤凰仙姑,商议如何帮助三公主渡过难关。主意一定,凤凰仙姑一个俯冲,头北尾南扎入西大滩,两爪陷入地中,用力向后一蹬,双翅一抖,一汪清泉涌出坑面,所有羊只一古脑儿地奔向水面,三公主心喜若狂跳入池中,双手不停地泼洒着羊只嬉逐。
好景不常,羊只缓缓向周边散去寻找草料,可西大滩一望无际,在阳光的照射下十分刺眼,寸草不见,只听到羊只咩咩乱叫,三公主心如刀绞,脸上的微笑荡然无存。躲在一旁的王母娘娘与凤凰仙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王母娘娘命凤凰仙姑寻来芦苇草籽撒向湖面浅水处,说来也怪,一炷香的功夫,便有鲜嫩的芦苇芽窜出水面,分散的羊只发疯似地涌向湖边。吃着鲜嫩甘甜可口的芦苇嫩芽,三公主愁云顿失,脸上浮出了甜美的微笑。
此时,各种各样的鲜虾游出水面,跳着向三公主打招呼致敬;各种鸟类,如野鸭、鸳鸯、白鹭等纷纷到此安家落户;每当夜深人静,湖中的娃娃鱼也浮出水面和三公主呀呀细语。一晃三五个月过去了,羊只个个膘肥体壮,三公主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十分惬意,竟忘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玉帝派人催促,三公主贪恋此湖美景无心前往。
玉帝十分焦急和悔恨,每当夜幕降临,外出到南天门观望三公主是否归来,不慎引风着凉,连打了几个喷嚏,顿时凡间狂风大作,天昏地暗,狂风挟带着腾格里沙漠的沙粒窜入西大滩,刹时间沙粒已将几十万亩芦苇湖吞食大半,三公主和大部分羊只已被埋入沙海。那最高最大的沙丘便是三公主的沉眠处,那绵延的小沙丘便是羊只的定身处,失散的羊只便是宁夏“滩羊”。数日过后王母娘娘巡视返回经过此地,见三公主在沙丘下呻吟,忙令山神堵住风口,西大滩西面便升起一座巍巍壮观的山脉,那便是今天的贺兰山,刹时间风平浪静。王母娘娘安慰三公主说,孩子,皇命难违,你就安心躺在此处,让这片芦苇湖和失散的羊只陪伴着你,在不远的将来,将有天子到此地游玩,到时你就不会感到寂寞。李元昊借助三公主的灵气,上天授意,在兴庆建立了西夏王朝。
斗转西移,弹指一挥间。如今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沙湖以她独特的风韵和自然景观,迎来了中外八方游客。沙湖已被国家列为三十五个王牌景点之一,沙湖现已成为塞北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英勇少年
少年时代的元昊,平素喜穿白色长袖衣,头戴黑冠,身佩弓矢,出行常常带百余骑兵,自乘骏马,前有两名旗手开道,后有侍卫步卒张青色三盖相随,左右簇拥,煞是耀武扬威。他幼读诗书,对兵书更是手不释卷,专心研读,优倾心于治国安邦的律法著作,一向善于思索、谋划、对事物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宋朝边将曹玮,早想一睹元昊的风采,但总不能见到,后派人暗中偷画了元昊的图影,曹玮见其状貌不由惊叹:“真英勇也!”
突袭甘凉
元昊成人后,对于先辈称臣于宋,特别是依赖宋朝的恩赐而改变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十分不满。父亲李德明对他说:“吾久用兵久疲矣,吾族三十年衣年锦绮,此宋恩也,不可负!”元昊反驳父亲道:“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李元昊崭露头角是年进攻甘洲(今甘肃张掖)回鹘政权的战争,这年元昊二十四岁。以甘州为中心的回鹘政权和占据西凉的吐蕃都是宋朝得以联络而挟制党项的盟友,元昊之父李德明为了使西夏政权得以巩固和发展,首先采取攻占河西走廊的战略,并由其子元昊担当西攻的重任。元昊接受了西攻回鹘的重任后,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使回鹘可汗来不及调集兵力,甘州城即被攻破。此后,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相继降夏。元昊由于这一显赫战功而被李德明册封太子。接着元昊又按其父意图,在率军回师途中,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乘势突破西凉,一举成功。
抛弃赐姓
突袭甘、凉的成功,不仅使党项的势力扩展到河西走廊,也使年轻的李元昊赢得了荣誉。北宋明道元年(年)十月,李德明病世后,李元昊在兴州(今宁夏银川)以太子的合法身份和自己的军事才干以及显赫的战功,取得了党项政权的最高统治权。此时,西夏所控制的领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方二万余里”,事实上已形成了与宋、辽三足鼎立的局面。元昊继位后,为了强化民族意识,增强党项族内部的团结,争取贵族上层和广大党项部落人民的支持,首先抛弃了唐、宋王朝赐封给其祖的李姓、赵姓,改姓嵬名,称“吾祖”。“吾祖”为党项语,意为“青天子”。元昊自以为祖宗为鲜卑拓跋,为了怀念祖先,保持旧俗,他率先自秃其发,剃光头,并穿耳戴重环饰,以示区别。同时强令党项部族人一律“秃发”,且限期三日,有不服从者,任何人都可以处死他。一时间,党项民众争相秃发。
效仿统治
年,李元昊改年号为广运,后知此为晋朝年号,遂又改为大庆。同年五月,又升首都兴州为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在城内大兴土木,扩建宫城,广营殿宇。兴庆府的布局,仿照唐都长安、宋都东京。李元昊还依照中原王朝的礼仪,设立文武百官,在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机构为: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司、磨勘司、文思院、蕃字院、汉字院等。地方分别设州、县。对文武百官的服饰和官民服饰分别做了严格的规定。这些措施,进一步推进党项社会内部日益增长的封建关系,同时也适应广大新占领汉族地区的封建同志的需要。
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元昊深知他占有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广大地区后,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及严格的兵制,对内统治和对外防御都将失去保证。为此,在原有军事组织的基础上,随着党项国家的形成和疆域的扩大,元昊进而将十二个部落武装改变为十二个军事行政区,分别在各驻地置十二监军司,诸军兵总计五十万。每一监军司设都统军、副统军和监军使各一员,由贵戚豪右充任;下设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伺禁官等数十员,党项人,汉人都可以充任。除步兵外,常备军性质的还有骑兵、炮兵、“擒生军”、侍卫军等。炮兵使用一种类似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旋风炮发射石块的兵器。“擒生军”是担任后勤或警卫部队的总称,由十万人组成。又有二万五千精兵驻扎在首都近畿担任卫戍,给他们配备服役的副兵达七万人。还有从出身豪族而擅长弓马技术的士兵中挑选出来的五千侍卫亲军,由元昊亲自掌握。近畿卫戍或宫廷值宿一般都佩戴由国家保卫部门颁发的“防守侍命”或“内宿侍命”西夏文铜牌作为标志。元昊大庆三年(年)十月十一日这一天,在兴庆府的南郊,祭坛高筑。元昊在亲信大臣野利仁荣、扬守素等人的拥戴下,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称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是年元昊三十四岁。
秃发令
元昊继立,首先下令秃发。即推行党项的传统发式,禁止用汉人风俗结发。元昊首先自己秃发,然后下令境内人民三日内必须秃发,不服从命令者杀头。
好水川战役
元昊不仅是一个十分有头脑的政治家,还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作战时,多针对客观情况指定战术,为了争取作战的胜利,元昊不惜采用种种手段,调动各种力量,用谋略取胜。每战或诱降,或诈降,或行间,或偷袭,或设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年)正月,元昊派牙校贺真等率部向宋金明寨部都监李士彬诈降,又令将士与士彬相遇时不战而退,称士彬为“铁壁相公”,说“我等闻铁壁相公名,莫不坠胆”,以次使李士彬越加骄傲,松懈防务。然后李元昊用突袭战术围攻金明寨,原来诈降的党项士卒为之内应,一夜之间就攻破寨城,俘虏李士彬。接着元昊进围延州(今陕西延安)宋朝驻延州的长官范雍十分惊慌,立即牒令驻守庆州(今甘肃庆阳)的刘平和石元孙率军赴援。刘、石二人带领人马赶到延川、宜川、洛水三河的汇合处三川口时,已经人困马乏。西夏兵按照元昊的部署,在此设伏以待,从山地四出合击,将宋军万余人消灭殆尽,刘平和石元孙被俘。三川口之战是西夏建国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充分显示了元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西夏军事力量的强大。宋军三川口失利后,元昊针对宋军的进剿计划,指挥夏军诱敌深入,又一次重创宋军,这就是有名的好水川战役。好水川,在今宁夏隆德县城北十五里,两边山谷环抱,只有一径可通,正是兵家设伏之处。
鸽战
宋代,西夏皇帝李元昊进逼怀远城(今宁夏银川)。宋将行营总管任福率兵抵抗。宋军进至三川,兵分两路,约定次日会战。李元昊想用有利地形歼灭宋军,便将10万人马布成合围态势,待机灭敌。
次日,任福率军进发,行进途中,先锋发现路旁放着几个带泥的银盒子,内有跳动声,心中疑虑,报告上去。任福来到后,立即开盒,盒内多只带铃哨的鸽子凌空而起,就在宋军上空盘旋。李元昊望见高飞的鸽群,得知宋军确切的位置,从两翼快速进攻。由于任福的军队“皆非素抚之兵”,临阵慌乱,立即大败,任福也被强敌杀死。
范仲淹与李元昊生死对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代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人们都耳熟能详,却不知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曾经和建立大夏国的开国皇帝李元昊在战场上有过生死对决。
公元年,李元昊宣布去除宋朝所赐的封号,建立大夏国。此时的大宋朝,一直试图收复这片传统上由汉族人所统治的土地。因此,立即采取了强硬的措施,放弃了以前的怀柔,安抚的政策,对李元昊的大夏国施以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压力。
李元昊在其祖父,和父亲的多年经营下,早已做好了建国的准备,面对强大的宋朝,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战略方针。公元年,取得了三川口战役的胜利,公元年,又在好水川之战以少胜多,大败宋朝军队,对宋朝边境大肆侵扰,攻城略地,占领了不少宋朝的边关城镇。时任延州(现陕西延安)知州的范仲淹击溃了李元昊的进攻,这时的延州直接面对的就是大夏国的边境。在这危机的时刻,范仲淹临危受命,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全面主持对西夏的防务。
公元年,接连获得胜利的李元昊,又在定川寨伏击了主动进攻的宋朝军队,进而率兵出击,意在攻入关中,占领长安。此时,坐镇渭州(现甘肃平凉)的范仲淹采取了闭关坚守的策略,挫败了李元昊的进攻,并且对占领的边城逐渐蚕食收复,修建军事要塞,避免和西夏军队进行野战。三年来,李元昊的进攻受到了遏制,不得不向宋朝乞和,经过一年多的谈判,于公元年,签订了庆历议和,宋朝和大夏国进入了一个相互对峙又基本和平的时代。
一代雄主李元昊,建国之初,面对大宋朝的强大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主动出击,以少胜多,在边境地区保持着对宋朝的军事压力,迫使宋朝承认了他夏国皇帝的地位,并且在边境开放榷场,互通贸易,宋朝还要每年赐给大量钱物,换取边境的平安。
范仲淹驻守边境多年,深刻的认识到在目前的局面下对外只有筑城坚守,对内要进行变法革新,富国强兵,才可以主动出击,收复故土。很快,范仲淹被调回朝廷,升任中央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想当于副宰相),这时范仲淹积极推动变法,最终受到了保守派的打击而被贬官,留下了那著名的《岳阳楼记》。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达了他报国无门的悲壮情怀。
但是,公元年,在对西夏防守的的最前线渭州,击退李元昊的进攻后,范仲淹写下了一首词《渔家傲·秋思》,透露出他的远大抱负,壮志豪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细细读来,塞下那刚烈的风扑面而来,军旅生活的艰辛历历在目。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会觉得诗人思乡,消沉。如果了解了上面的历史,就会发现范仲淹的一腔热血就像冰下黄河,压抑却积蓄着力量,理想和抱负深埋心底。
“长烟落日”里我们品味出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也是诗人对大唐盛世的憧憬,对那片曾经的故土充满期待。
“勒石燕然”的典故是指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此时,坐镇渭州的范仲淹早已将他的胸怀和目光投射到千里之外的广阔疆土了,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满腔热血也早已将塞外的寒霜融化……
走进这段历史,眺望李元昊和范仲淹的背影,塞下秋凉,北雁南飞,号角阵阵,孤城紧闭,笛声断肠,金戈铁马,画卷般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从这首没有“血”字的诗篇里体验到了他们的铮铮热血,让这首《渔家傲·秋思》充满热度。
既食子又食母
雄才大略的元昊,从来都是“有疑必诛”,不放过任何一个威胁他地位的人,包括自己的生身之母卫慕氏。卫慕氏的兄弟卫慕山喜曾经密谋刺杀元昊,以夺其位,阴谋败露后,遭到外甥惨烈的报复。元昊把卫慕全族都绑上石头,沉入河底,又用毒酒害死了自己的生母卫慕氏,元昊的表姐兼妃子卫慕氏反对元昊对生身母亲的残忍行径,元昊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杀掉了妃子卫慕氏,顺带杀掉了卫慕氏为他生下的儿子,古人云,“虎毒不食子”,元昊是既食子又食母,狠毒已至化境矣,也可能是党项民族中女人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所以斩草要除根,不肯放过看似柔弱的女人。
荒淫暴君强纳儿媳为小妾
元昊性格多疑、猜忌,滥杀无辜。开运元年(年),元昊生母卫慕氏一族的首领山喜密谋杀害元昊篡权。机密泄漏后,元昊一怒之下把他沉到河底淹死了。元昊还把他的生母卫慕氏、妃子卫慕氏,以及和妃子生的儿子一起残忍地斩杀。大庆二年(年),大臣山遇惟亮因与他在处理和宋朝的关系方面持不同意见,也被元昊设计杀害。从此,朝野上下,噤若寒蝉,惟元昊之行是行。晚年的元昊逐渐从一个令人敬仰的英雄堕落成为沉湎酒色、不问政治的荒淫暴君。天授礼法延祚十年(年),他在儿子宁令哥的成婚大典上见儿媳妇年轻貌美,楚楚动人,按捺不住,竟然将儿媳妇强行纳为小妾!父子从此反目成仇。不仅如此,他还与被其杀害的大臣野利遇乞的妻子没藏氏勾搭成奸,并被没藏氏兄妹设计玩弄。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年),元昊命丧亲生儿子之手,儿子也以“轼父”之名被杀害。元昊死时,年仅只有46岁。
西夏王陵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位于宁夏银川市西郊约3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中段。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九座帝陵布列有序,座陪葬墓星罗棋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
银川承天寺塔
俗称西塔。始建于公元年,是西夏第二代皇帝毅宗谅祚纯佑天庆元年修建的,同时还并以金棺银椁,安放佛顶舍利埋于塔下。这座初建与西夏的舍利佛塔,还埋藏着一段错综复杂的宫廷故事……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与妻嫂没藏氏私通生了谅祚,当时作为皇后的野利氏,知道后非常气愤,但又念没藏氏是自己兄弟的遗孀,产生怜闵之心,不忍再以加害。于是把没藏氏送入兴州戒坛寺当了尼姑。没藏氏尽心修道,法号为“没藏大师”。当儿子谅祚继承皇位,当上皇帝后,没藏氏被封为皇太后。一心希望自己的儿子龙运久长,福寿无疆,就在谅祚即位那年,建造了承天寺塔。希望通过诵经念佛,保佑西夏江山万代传。
暂不论帝王皇家孰是孰非,承天寺塔作为中华文明史上一颗夺目的瑰宝,近千年里注视着广袤的银川平原,诉说着西夏古国的沧桑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