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茅盾文学奖,口碑总是毁誉参半,作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该奖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这其中确实有些作品获奖的理由不那么纯文学,但是也实实在在涌现出了一大批高水准的作品,比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等叫好又叫座的经典之作。
在茅盾文学奖十届的评选中,曾经有过一次特殊的颁奖,在第三届评选时,除了《平凡的世界》等名作,还赫然出现了两部作品荣获了荣誉奖,这两部作品均大有来头,一部是开国上将萧克的《浴血罗霄》,另一部则是徐兴业的《金瓯缺》。《金瓯缺》的获奖可以说是众望所归,这部经典历史小说是众多网友心中的封神之作,在某书评网站拿下9.0的高分,甚至很多人认为,这部作品文学上的成就已经超越了同届获奖的《平凡的世界》。
一、落魄书生迎娶白富美
徐兴业,浙江绍兴人,他的父亲徐春荣是一知名企业家,曾经在上海苏州河北边的闸北地区创办了闸北水电公司,年日军全面侵华以后,对上海闸北地区进行了狂轰滥炸,徐家的公司和家产全部毁于一旦,从此以后家道中落。
徐兴业曾就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毕业后担任上海国学专修馆职员,业余时间凭借深厚的国学功底为大户人家当家庭教师补贴家用。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滩有个著名的富商叫做周宗良,控制着颜料产业,是著名的颜料大王。周家四小姐叫周韵琴,是周宗良的掌上明珠,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不仅长得漂亮,还通晓多国语言,会画画、弹琴,舞也跳得好,只是在传统文化上略显不足。重视国学教育的周宗良打算为周韵琴聘请一家庭教师为其辅导功课,经人介绍,徐兴业成功的获得了这份工作。
徐兴业貌不惊人,性格还有些偏内向,不善言辞,但是满腹的才华毕竟遮掩不住,只要谈起历史,徐兴业总能侃侃而谈,神采飞扬,天长日久之下,这个书呆子和周四小姐居然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周四小姐的身边追求者排成长队,有钱有势的不在少数,但是周韵琴着了魔一样喜欢这个又穷又呆的小伙子,周宗良曾极力反对,但是个性强硬的周韵琴毫不退让,为了让父亲让步,她带着徐兴业直接领了结婚证并搬出家门在外租屋而居,最后拗不过女儿的周宗良选择了和解,认可了这门亲事,并给女儿补了一份嫁妆。
婚后,他们很快有了二子一女。大儿子叫徐元健、二儿子叫徐元章,还有一个女儿,九岁时病夭。建国前,周宗良举家到香港居住,将宝庆路三号的豪宅留给了徐兴业一家五口。这座豪宅共占地四千七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一千零四十八平方米,共有五栋欧式建筑构成,仅一个舞厅就有平米大小。让所有参观过的人艳羡不已。
二、妻子赴港继承遗产,两人再未谋面
当生活没有了当初的风花雪月,只剩下柴米油盐的时候,一切都慢慢趋于平淡。
年,周宗良在香港病逝,周韵琴撇下了丈夫和孩子,急匆匆赴港继承家族遗产。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两人之间只是偶尔有书信来往。后来周韵琴由香港到了英国,又由英国到了法国巴黎,长期侨居巴黎,在巴黎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华人画家。
大儿子徐元健八十年代曾赴美留学,路过巴黎,在机场他见到了久未谋面的母亲,周韵琴送了他一套高档银制餐具作为纪念。二儿子徐元章喜得爱女的消息传到法国,周韵琴很开心,她写信希望将孙女送到法国来接受更好教育,由她抚养成人。对此二儿媳小黄毫不客气,直接拒绝,她说:我可没有那么心硬,抛下那么小的孩子让她独自成人。不过话虽这么说,对于这个远居海外的奶奶,大家还是很牵挂,最后小孙女取名“黎平”,意思是希望奶奶在巴黎平安幸福。
三、40年心血凝聚一本传世经典名作
妻子的离开让徐兴业很是伤心,他经常会怀念两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早在年,徐兴业生病住院,一个朋友赠送其一套《三朝北盟会编》打发时间,可谁曾想,爱好历史的徐兴业深深的被书中北宋南宋之交的这段历史所吸引,从此掉进坑里无法自拔。
在他看来,这一时期南宋的民间抗金义军就好像当时在敌后战场苦苦支撑的革命抗日武装,充满了为家国、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气概。让他很有倾诉的欲望。他打算创作一部以这一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小说。
徐兴业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新婚妻子,周韵琴很是支持,两人一起构思了全书的构架和部分细节。出于对妻子的爱,徐兴业还为书中男主马扩虚构了一名美丽善良的妻子赵亸娘。小说的创作过程很是曲折,从四十年代开始动笔,中间断断续续,一直到八十年代才完成了全部的四卷。写完后,徐兴业第一时间将书稿寄给远在巴黎的周韵琴,这部他们共同构思孕育的长篇历史小说打动了她,让她回忆起曾经美好的岁月。
周韵琴写信邀请徐兴业来巴黎定居,共度晚年。这时的徐兴业已经年过七旬,斟酌再三后,他写了一封长信给妻子,拒绝了邀请,徐兴业说:我是研究中国历史的,我的小说都是以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事情为基础创作,离开了这片土地,我就成了无根之木,我的作品也就成了无源之水,那么我将会一事无成。
《金瓯缺》凝聚了徐兴业毕生的心血,本来是可以参评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但因为当时规定小说必须出完全本才可以,因此耽搁了几年。然而不幸的是,为了创作这部小说,徐兴业的身体已经接近油尽灯枯,他得了癌症,最终没能撑到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由于作者逝世,因此《金瓯缺》被追授为荣誉奖。
这是一部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小说,他选取了靖康之难这段大历史,写的却是一个个小人物,恢宏而又不失细腻,款款叙述中不乏个人爱憎。
他一改中国史书中注重帝王将相的传统,不管是赵隆、李彦仙、还是陈东,甚至打了几回酱油的青年岳飞和发达前的韩世忠,都属普通小人物之列,从这一个个鲜活,有血有肉的小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如梦的东京,凄惨的国难,读这本书,你会感到,最后东京城的覆灭,北宋的灭亡仿佛是被一场大雪压倒,而我们看到的,则是那千万片各不相同的小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