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掌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左传史记中梦境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一般出现在什么部位 http://m.39.net/pf/a_4575561.html

先秦两汉时期,记梦写梦最多的莫过于史籍,仅《左传》一书就记载了近三十则梦例。历史散文中的梦境描写均以叙事为首要目的,将梦事视作真实历史的一部分予以记载,并且格外重视梦对人事的影响。记梦也是史官探宄、表达对天人关系认识的一种方式。

先秦两汉史传散文从梦境的描写、梦想的塑造到人物的刻画,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创作水平。其中以《左传》《史记》最为出色,完整生动的情节、凝练而奇幻的语言以及寓褒贬于铺叙之中的写作手法,共同构建出了令人迷醉的梦幻世界。

一、情节生动

殷商时代,殷人对梦的记录主要是出于占卜的需要,仅有寥寥可数的几字。因此甲骨卜辞中的梦象表述极为精简,也缺乏对梦境内容的具体描写。其后《周礼》等书所记梦事,一是数量较少,二是梦境描述较为简单。直到《左传》中首次出现了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梦描写,梦境不再以依附体的身份出现,而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事件。

《左传》叙梦,以晋景公之死最为出色,《左传》叙此事时,串联了与此有关的三个梦境,并且这三个梦境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对景公之死的叙述一气呵成,没有因讲述了多个事件而造成结构松散、叙事割裂,同时又增添了故事的曲折性,使得情节更为生动离奇,富有张力。

晋景公之死中的第一梦,是景公梦到自己被厉*追杀,厉*破门而入,披头散发,并字字泣血地控诉晋景公的罪行,整个梦的场景阴森恐怖,动人心魄,还引出了景公梦醒过后,田巫占卜给出的“活不到吃新麦的时候”的批语,为后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也预示了晋景公的最终结局。

第二个梦则是晋景公梦见自己的疾病化作二竖子,并且表示自己居住于肓之上、膏之下,即使是有了良医诊治也无可奈何。这个梦与上一梦紧密相连,讲述了晋景公身体健康恶化的情况,已经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同时,又进一步暗示上一梦后田巫“不食新矣”的寓言即将实现。

第三个梦就不再是晋景公之梦了,此时晋景公己经去世,而小臣之梦再次印证了景公之死。这三个梦彼此之间是递进关系,都强调了晋景公之死绝非偶然。从开始到落幕都有梦作为见证,更是侧面表明景公的死亡是注定的命运。再结合此事开头晋侯杀赵同、赵括,与第一梦中赵氏先祖化身厉*追杀景公等事,不难看出作者笔下暗含的道德判断与情感倾向,整篇叙事精彩至极。

再有成公二年韩厥之梦。韩厥梦中,其父子舆仅对他说了四个字:“旦辟左右”,却已然交代清楚了时间、位置和对他的行动要求,即告诫韩厥在明天的战争中避开战车里左右的位置。春秋战国时期,车战是最主要的作战方式,一辆战车驾两匹或四匹马,载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

韩厥为晋大夫,若非此梦,本不应做御者,却因先父之言保全了性命。

而对于韩厥梦醒第二天的情节,《左传》也刻画得十分生动,如邴夏和齐顷公的对话,既点出了韩厥幸存的原因,也反映了齐顷公守礼的品德。以及綦毋张上了车后,韩厥也十分注意綦毋张的位置,“从左右,皆肘之”,一定让他站在自己身后。

再有里面还提到,韩厥的车左中箭后坠于车下,车右中箭后死于车中,此段最后,补充了韩厥低下身子放稳被射倒的车右尸首之事,也从侧面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愧疚和感念之情。

二、营造诡谲奇幻的氛围

《左传·襄公十八年》的荀偃之梦,通过渲染献子(荀偃)被斩首后的场面,给人带来了恐怖诡厉之感。荀偃伐齐前梦到厉公执戈攻击自己,献子被斩首后,头掉于前,这样的描写给人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而按照常理,献子应当倒地而亡,但在这则梦事中,献子非但没有倒地,反而跪下将头重新安回脖子上,为防止头再掉落,用手扶着头颅逃跑。

这种有悖常理的情节使读者匪夷所思的同时,也不禁生出毛骨悚然之感。夸张的动作描绘与意想不到的情节展开,共同营造出了梦境的诡谲氛围,寥寥几语就极大地增添了梦带给人的冲击力和表现力,将梦境主人公所带有的情绪通过文字描述传递给读者。

《史记·赵世家》通篇都带有梦境的奇幻色彩,全文录入了多个赵氏宗主之梦:赵盾梦叔带持要而哭、赵简子梦游于钧天、赵武灵王梦赢娃鼓琴而歌、赵孝成王梦乘飞龙上天而坠。“四梦”贯穿《赵世家》全篇始终,既是太史公记述赵氏一族百年变迀的重要线索,也是暗示赵氏家族命运变化的伏笔,凡遇到兴衰转折之大事,必先有梦作预示。

如李景星就认为,赵盾先悲后喜之梦,是赵氏孤儿一事中赵氏先衰败后复兴的伏笔;赵简子梦游钧天,是对其子赵襄子灭中行氏、智伯两家等事的预言;赵武灵王梦鼓琴女,则是为后来宠爱惠后之子,而废嫡立幼以导致沙丘之乱埋下根由;赵孝成王梦见金玉堆积如山,则是暗示他之后利令智昏,因贪图上*之地而惹怒秦国,最终引发长平之战,几乎造成了亡国之危。

三、构成不同的叙述方式

梦境叙事是先秦两汉时期常见的叙事手段,通过引入梦境描写来达到叙事目的。梦境在叙事中的功能作用,就是可以构成预叙、插叙、补叙等不同方式,推动情节的发展。历史散文中的梦境描写常有预示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示事件的结果或人物的命运,在叙事结构中起到了预叙的作用。史书记梦大多都是这种作用。

如《左传·昭公元年》所载,武王之妻邑姜怀太叔时,梦见天帝告诉自己,为他的儿子命名为“虞”,会把唐国的土地给他,属参星,来繁衍养育子孙后代。等到太叔出生时,手上果然有“虞”字,遂起名为虞。后来周成王也灭了唐国,将其地封给了太叔。

再有《史记·封禅书》载,秦穆公曾因病卧床五日未醒,等醒来后称自己梦到了天帝,天帝让他平定晋国之乱。后晋国发生“骊姬之乱”,秦穆公护送公子夷吾归国继位,其后共扶助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三位晋国之君继位,平定了晋国的内乱。

史书叙事时不仅在顺叙中运用梦预叙,还在插叙中叙述梦境构成预叙,即在叙事的过程中插入与之相关的、发生于过去的梦境材料,而梦境内容则是对未来之事的预言。这种方式使得叙事时间生了多次转换,由现在转向过去又转向未来,令叙事更为丰富和生动。

如《史记·赵世家》所载,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想要诛杀赵氏,此时赵氏一族的宗主为赵盾之子赵朔,赵盾己经去世。然而司马迁却插入了一段赵盾之事。即赵盾还活着的时候曾做过的一个梦,而梦到的内容正是赵氏一族日后的命运预言。这段插叙中的预叙,使得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加曲折。

除预叙和插叙外,还有部分梦境叙事是补叙,为情节的发展作补充。如《左传·宣公十五年》魏颗结草一事。魏武子曾有一个爱妾,武子刚刚得病的时候疾曾叮嘱魏颗,待他死后就将此妾改嫁,等他病情加重后,又说一定要让这个姬妾殉葬。等到魏武子去世后,魏颗让她改嫁了,并解释说人在生病的时候思维混乱,他听从的是父亲头脑清明时的说法。

等到秦晋辅氏之战中,魏颗在战车上看到了一位老人将草打结来阻拦秦将杜回,杜回被草结绊倒,魏颗俘虏了他。夜里梦见白天帮助他的老人对他说“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老人原来是武子爱妾之父,相助于魏颗是为了报答他没有让自己女儿殉葬的恩情。

这段梦境是在魏颗己经获胜之后以补叙的内容出现的,若是没有了这段补叙,情节就会出现漏洞,令人疑惑为何会突然出现了一位老者帮助魏颗,此举甚至还影响了整场战争的成败。因而梦境补叙是此事情节中的关键,点明了报恩主旨,也表现了“善有善报”的主题思想。

四、刻画完善人物性格

梦是窥视心灵的一扇窗户,是人深层心理的反映。作者可以借助梦境来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完善人物性格与特点,使形象塑造得更加生动和丰满。如晋楚城濮之战中,《左传》就分别记录了交战双方晋文公和楚将子玉的梦。

晋文公的梦十分可怖:“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嘏其脑,是以惧。”这个梦反映出了晋文公忧虑的内心,此战是晋国崛起的重点,胜则称霸诸侯,败就只能退守国境,无缘霸业。且楚王曾有恩于晋文公,在他流亡时对他以礼相待,是以晋文公忧惧不己。但这是典型的反梦,因为现实的结果与梦中截然相反。

而在楚国战败后,《左传》补充了一段楚*主将子玉的梦。子玉梦见河神对他讨要美玉作饰的马具,并允诺赐给他孟诸之地作为交换。但子玉却不舍财物,不肯送给河神。荣*以大义相劝,子玉还是不听。这就展现出了子玉自私、吝啬、毫不为国家考虑的性格,并借荣之口点明了子玉失败的原因,不是河神要让子玉打了败仗,而是子玉不肯为民众尽力,实在是自找失败。

五、总结

从先秦历史散文到汉代史传文学,梦境描写一脉相承,均以叙事为首要目的,基本沿用“做梦一释梦一梦验”模式,主要以*治为核心,以教化为旨归。史官文化与巫祝卜筮紧密相连,对神怪梦异的记载与解释本就是史官的分内职责。

但史家多记梦,不是出于猎奇,而是“以梦证史”,将梦事视作真实历史的一部分予以记载。且史籍记梦侧重于人事,强调梦对现实的预示作用,实际上是借助梦为纷繁复杂的人物命运、情势变化寻找合理解释。因此,史家记梦也是史官探宄、表达对天人关系认识的一种方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